(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程中大量运用灌注桩,在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其施工过程包括测量放样、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进成孔、清孔、检孔、安装钢筋笼及水下浇筑混凝土等,并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桩基础 钻孔灌注桩 水下浇筑混凝土
桩基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随着我国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厂房、桥梁、港口等工程中都有大量应用桩基础。由于建筑工程体积越来越庞大,结构功能越来越复杂,这对质量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而在所有的桩基础类型中,钻孔灌注桩又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种桩基形式。
1.钻孔灌注桩的特点
钻孔灌注桩是使用钻孔机械在地基土中打出桩孔,然后放入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做成。钻孔灌注桩具有施工振动小、噪声低、无挤土效应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成熟,施工质量较有保证,同时所需的施工机具也较为简单,操作方便,形成的混凝土桩体承载力高,对于桩基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大型建(构)筑物等均可采用该桩基形式。
钻孔灌注桩深度浅则十几米,深达数十米,施工时大部分在地表以下进行,无法做到直接观察,而且灌注成桩后一般也无法进行开挖验收,现场施工时大部分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或者吊锤等间接手段,特别是对于长桩、大桩来说,在各个施工环节中若出现问题,则将直接影响桩基成桩质量,继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因此,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分析各个环节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手段或措施,从而从根源上降低桩基施工时发生事故的概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准备工作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之前,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并踏勘施工现场,按有关标准、国家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确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3.施工流程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主要包括测量放样、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孔、清孔、吊装钢筋笼以及水下浇筑混凝土等内容。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成孔和水下浇筑混凝土两大过程,是工序环节较多,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并需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水下灌注混凝土的隐蔽工程,需要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行业操作规范,提前对现场实施详细勘察,综合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做好万全准备工作以后,再按照施工方案稳步推进建设任务。
4.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4.1 孔不垂直
若其钻进成孔后不能垂直,也就是说,当成孔后的孔值与此前设计规范的数值出现偏差,影响施工安全与质量。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钻孔机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保持水平状态,或在清理施工现场时没能将土地压实与整平。此外,若钻杆的接头与弯曲处发生松动,会无形中加大钻杆钻头的晃动幅度,降低安装工作的稳定性。
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首先在开展正式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前,施工人员需适时压实或整平土地,将钻机的机座高度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其始终保持着水平状态。其次,当进行钻机施工时要将钻杆与滑轮槽的护筒桩位、移动卡盘放置在相同的垂直线上,针对钻机钻入的过程而言,要始终保证其位置的稳定,避免出现因钻机震动或重力移位而发生的摇晃现象。最后,在进行冲击孔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内部冲击力的均匀度,提升成孔的垂直度。
4.2孔壁坍塌
当施工作业的钻机出现倾斜时,钻孔灌注桩护筒底部会出现孔壁坍塌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护筒的直径较小,没有与设计规范相符合。部分勘察设计企业调查的数据不准确,在开工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降低了钢护筒的埋置深度,使其底部处在砂层与淤泥层的中间。若护筒底部的土质没有开展回填夯实或黏土回填,不仅缩减其内部土质的整体密度,还会在钻进期间将钢护筒底部的泥浆掏空,形成孔壁坍塌现象。
针对孔壁坍塌应采取的措施,护筒底部的黏土回填厚度大多保持在50cm左右,若该土质属砂质土性质,其夯实回填的范围也要进行一定的扩展,确保护筒周遭1m内的土质质量。护筒的内径比钻头的直径大100mm。施工人员需定期检查钢护筒底部状态,当发现存有坍塌现象时,要进行钻机移位、拔出钢护筒,利用黏土回填完成夯实工作,再重新放置钢护筒并开展夯实密实工作,实行灌注桩的钻孔施工。
4.3钢筋笼上浮
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浮笼现象时有发生。产生的原因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小,流动性不足,导致灌注混凝土时对钢筋笼的摩擦力大于钢筋笼的自重,继而使钢筋笼上浮。导管上提时没有顺直上升,出现偏斜情况卡住了钢筋笼,导致钢筋笼跟随导管上浮。灌注时的泥浆相对密度太大,形成的泥皮过厚,当灌注速度较快时,泥浆的流速也较快,从而在孔内向上流动时增加了泥浆对钢筋笼的上托力,促使钢筋笼上浮。钢筋笼上端的吊筋在成孔的孔口没有固定牢固,导致当工人在提升导管时,钢筋笼被导管挂住而被一起抬升,出现钢筋笼上浮现象。初灌的混凝土处于孔内已灌注混凝土液面的上部,当现场长时间没有继续灌注混凝土时,此部分初灌混凝土若出现坍损大、离析或初凝等现象,将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后续灌注混凝土液面上升时,由于上部初灌混凝土与钢筋笼已有部分凝结,故有可能带动钢筋笼上浮。
针对钢筋笼上浮的可能原因,可采取措施:在成孔后及灌注混凝土之前,应彻底清孔,控制泥浆相对密度在1.1~1.3之间,避免清孔不彻底而导致泥浆相对密度偏大。在钢筋笼下放就位后,将钢筋笼与护筒固定牢固,或者用钢筋将笼体顶部与钻台架连接固定,防止上浮。在灌注施工前,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或坍落度、初凝时间等参数,优先选用初凝时间较长的水泥品种,并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为0.5~0.6),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中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40 mm。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按规范的相关要求,合理计算首批混凝土的数量和灌注漏斗的高度,要求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1 m。在灌注施工过程中,应用测绳经常测量孔内混凝土顶面的标高,掌握上升速度并做记录。及时提升导管、拆除导管。现场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控制混凝土向上翻升的速度,降低对钢筋笼的携带能力。在提升导管时,应保持导管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缓慢提升。
结语: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复杂,对钻孔、钢筋笼的精度以及水下浇筑混凝土等有着很高的要求。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运用要科学合理,施工人员要熟悉施工流程,做到对每一个环节都精密控制,确保施工的万无一失,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鑫磊.桥梁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2):88-89.
[2]赵路峰.浅议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2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