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新

 曾,舒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教学以教师中心、教学过程探索性缺失、学生参与度低、忽视教学中的情感交往等问题。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整合,构筑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教育体系,促进师生关系的重构、使得教学过程充满主动性和探索性,益于师生教学中情感交往的良性发展,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要求》中提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教学目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在教育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教育资源呈现方式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创新教学环节,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以教师中心,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首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习惯采用授受式教学模式,多依赖于教案和教材,而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因而课堂教学就难以避免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一言堂”。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在时间(多数开设在大一)和内容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导致课程教学无法顾及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教学速度快,课程容量大,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不高,心理技能也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教学过程探索性缺失,学生参与度低。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置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认知型”学习为主,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即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但仍旧是教师一对多的知识性教学。大学生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网络熟悉且擅长,他们有能力利用网络获得资源和信息,并有着很强的网络参与意识。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建构。

(三)忽视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把书本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师生间虽有互动但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普遍的现象是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难以激起学生在内心层面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洞察和探索,因而难以实现“以灵魂撞击灵魂”的教育理想。

二、教育信息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教育就是要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教师的职责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使学生从过去的伤害中解脱,和防止将来的伤害。”[1]这两件事情也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大赛的推动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新的信息化网络资源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教育信息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模式上的多方面变革:

(一)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

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以学生需求为依据,设计教学任务。通过“任务—知识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通过上传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类开放教育资源,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课前自学。与此同时教师利用云课堂交流讨论模块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培养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课前自学的反馈,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在增进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意义学习的建构,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后教师利用云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答疑模块答疑,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师生关系实现了重新建构,教师由课堂的控制者和主导者变成了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方,而是课堂的参与者、主导者,是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强

信息化教育教学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化的书本知识,信息化资源不再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究、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搜索、扩展相关知识,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2]。信息化资源使得教学获得了跨时空的延伸,不是将知识和技能传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根据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视频资源直观呈现易于勾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敏感性,也更易于激起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策略解决,从而实现主动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认知,重新建构心理学知识,并增强应对生活世界中困境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三)教学中的情感交往良性发展

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问题、以探究为驱动,建立起一个确保学生接受适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框架。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教学资源和课前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课前可以对学习内容展开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公平地爱着每一个学生,也将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这种良性的情感交往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整合,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变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学习的灵活性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升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选取与利用等环节,也使得师生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教师从惟我独尊、控制、灌输的状态转变为尊重、理解、启发的状态;而学生则在自主建构、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能力,从而摆脱过去被动和服从的状态。因此,从课程以及教学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多元的教育形式,构筑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教育体系,确实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也势必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10.

2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3张一春.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熊小丽. “互联网+翻转课堂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3).56-57

5钱乐琼,曹石珠.MOOC·翻转·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新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2017(12).106-109

6耿岚.教育信息化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94-95


[1] 克里希那穆提.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 张一春.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