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策性银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关于政策性银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相永利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随着政策性银行业务种类、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基层行税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需要在“开好票”、“报好税”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税收政策,做好风险管控及税收筹划,其中建设强大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满足税务管理需求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税局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税务征管呈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对企业依法合规纳税提出了更高要求。政策性银行在落实国家战略、保持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税务信息化系统建设,降低税务风险,提升税务管理的价值与效率。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满足监管要求的需要。

1.数字化转型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着力建设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的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税务,实现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2022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集团化税务管理,建立税务政策、资源、信息、数据的统筹调度和使用机制,完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2.“以数治税”是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一是发票电子化分步实施并加速推进。2021年1月起,全国25个地区的新办纳税人实行了专票电子化。2021年12月起,上海市、广东省、内蒙古开展全电发票试点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政策性银行必须紧跟发票电子化要求,以防出现业务受阻现象。二是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工作加快实施。2021年2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工作的通知》,增值税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形成示范效应稳步加快推进。

)是政策性银行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1.是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策性银行必须主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科学化、成本管理精细化、财务行为规范化、管控手段工具化、作业监督集中化、价值分析多维化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2.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银行利差受到资产端、负债端双重挤压,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节税降负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税务管理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税负。目前,核心系统、财务系统、信贷系统等已投产上线运行,实物管理系统、电子合同系统等正在建设,税务管理信息化所依赖的前端系统、数据条件基本具备,为税务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是各级行财务会计部门正确履职,防范税务风险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政策性银行业务种类和规模加速扩展,涉税事项越来越多,税务管理的复杂性及税负成本逐年攀升,基层行税务管理人员少、工作量大、易出错的问题愈加突出,迫切需要建设综合税务管理平台,加强全流程税务管理,逐渐实现税前筹划预警、税中风险控制、税后分析优化的全面税务管理,通过系统建设提升税务管理的精细度和效率,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在全行业务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二、政策性银行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现阶段,政策性银行涉及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等。现有的增值税管理系统架构落后,交互性、易用性差,系统功能仅涉及增值税纸质发票开具等增值税销项管理,不能开具电子发票,未与税局系统、行内财管系统对接。与现代企业税务管理要求相比较,政策性银行现行税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在产品定价、重大改革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往往不考虑税收问题,缺少税务管理部门的参与,没有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二是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晰。业务、财务、税务部门职责相互割裂,没有认识到业务是税务的本源、税务为业务服务的本质,税务管理职责不清晰、流程设置不合理,极易形成纳税风险。三是税务管理人员与业务发展不匹配。业务规模逐年大幅上涨,但税务专管人员却逐年减少,多数行税务人员为兼职,普遍存在税收法规掌握不熟练、不能完全胜任业务发展需要的情况。同时,缺少必要的考核标准、依据,尚未建立内部考核奖惩机制,影响了财会人员依法合规纳税的工作积极性。

(二)管理理念有待更新。各级行为了追求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对存贷款业务营销、成本控制等较为重视,而税务风险意识淡薄,且缺乏税务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会产生较高的税收成本。同时由于基层行税务管理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掌握不熟练,在纳税申报时不能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操作,可能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

(三)信息化支撑不到位。一是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截至目前,电子合同系统、实物管理系统尚未正式上线,与此相关的数据仍需基层行通过手工台账方式进行统计。二是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部分业务核算规则不明确或基层行核算不规范,导致税源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税务所需。三是数据质量差,可用性低。数据治理不彻底,统计口径各异、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整体数据质量和利用效率。四是缺少税务分析、风险预警功能。在应对税务部门检查时处于被动监管地位,缺乏防控和预警涉税风险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紧跟国家税收政策及试点进展、同业银行实施情况,结合政策性银行业务实际及分支机构诉求,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领先行业”原则,以“支持战略、合规遵从、效率提升、风险监测”为目标,从市场上引进全税种成熟产品原型,区分轻重缓急,利用2-3年的时间,分阶段组织实施,建设智能高效、防控有效、功能健全的全税种智慧税务平台。

高端设计,统筹规划。系统建设之初,需要结合政策性银行业务类型、规模、监管机构考核指标等因素,合理设定税务管理模式,并与国家税务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全行整体战略相契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全面梳理涉税业务种类、税务处理规则,结合全行系统现状与未来信息化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税务处理、涉税流程、涉税会计科目与核算标准化,最大限度实现业务、财务、税务有机融合。

(二)数据治理,业财税融合。一方面,探索涉税数据规律,将涉税数据标准化,贴上税务标签,实现业、财、税数据有机融合,使之既能应用于税务合规申报、发票全生命周期管理,又能用于税务风险防范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税务系统要与其他系统进行协同,在涉税数据治理过程中,通过涉税数据标准化,又反向进一步驱动业财税一体化融合。

(三)规则透明,提高效率。从税务角度,深入剖析各个业务场景,以实现准确规范计算税款。税务规则设置要保持足够的灵活度,支持横向拓展的多行业、纵向深化的新业务的税务合规申报,支持新税务法规更新下的税务合规申报逻辑的即时调整。税款计算过程要全透明、可追溯,避免成为无法解析的“黑匣子”。

(四)合规管理,创造价值。一是通过分主体、分业务、分税种梳理各税种涉税事项的规则、流程,分析税务业务及申报过程的风险点,增强税务业务合规性和税法遵从度。二是通过系统自动汇总、自动申报等功能多方面提升税务人员工作效率。三是健全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税务风险指标体系、预警体系、风险应对建议等实时监控税务异常数据及风险点。四是通过税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数据获取的实时化、准确化;通过建立多种模型化工具,将现有税务数据利用起来,为全行经营分析、战略规划带来数字增值。

(五)完善机制,提升素质。一是通过警示教育、案例分析等,在全行树立涉税风险意识,提高依法合规纳税的自觉性、主动性,做到“应纳尽纳,应享尽享”。二是向全员宣贯税务管理理念,合理、清晰划分部门职责边界,形成分工明确、同向发力的税务管理机制。三是定期组织培训,加强财税人员相关税收知识教育,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制定纳税业务考核标准,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提升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