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总结李志刚揿针与中药口服合用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典型病例,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李志刚老师针药并用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关键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揿针 李志刚 名医经验
李志刚老师是曲靖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曲靖市名中医,原小儿推拿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医疗系。先后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成都中医学院进修儿科,2000年师承于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学术传人倪菊秀,专修儿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20余载。发表论文多篇。笔者有幸跟随李志刚老师出诊,亲眼见证李老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自身获益匪浅,以下是对李老师诊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理解。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慢性多发性抽动,属于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突然发作的、无节律性的、不自主的某处或多处运动抽动,发作时可伴有爆发性的发声和秽语为主要特征,多起病于2~15岁。该病能导致患儿出现扭颈、挤眉、频繁眨眼、摇头等多种临床表现,甚至部分儿童会出现不自主骂人现象,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以西医治疗为主,主要目的是帮助患儿减轻并控制临床症状,常用药物包括中枢神经抑制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抗癫痫类、抗精神病类等,虽能带来一定疗效,但长时间的使用可能会带来嗜睡、迟发性运动障碍、代谢紊乱等副作用,药物停止病情易反复发作[2]。故李志刚老师临床主要以中医治疗为主,如患儿病情严重加用西药缓解症状,主张针药结合提高治病疗效,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受益颇多,见吾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有独特经验,针药并举,疗效显著,现将李志刚诊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
古代文献中没有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慢惊风、抽搐、痉病、肝风证、瘛疚、筋惕肉瞒等范畴。《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盛动风,风胜则动。”《内经》又云:“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筋膜”,心主血,其华在面;肝藏血,主筋脉,其华在爪,心血不足,肝无所养,阴血不能滋养双目,则双目干涩,眨眼频繁;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人颃颡,肝阴不足,颃颡失濡,则见喉中出声;心肝阴虚,阴虚动风,风胜则动,致弄鼻、抬头、耸肩、眨眼、努嘴等。《张氏 医通》云:“瘛者,筋脉拘急也;疚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总论》曰:“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提到:“肝风证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人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剖也。”李志刚老师认为该病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不畅,受到惊吓等有关。其本是由于五脏脏腑功能失调,机体阴阳失调引起,其中以肝脾失调为主,主要病机是脾虚肝旺,肝风内动,脾虚生痰,风动痰扰。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幼科》中记载:“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耳下垂,时复动摇不已”指出瘛疭因脾胃有风而生。万全在《育婴秘诀》中记载:“脾虚则吐泻生风,此脾土败而木乘之”亦认为土虚木旺,脾虚生风。李志刚老师认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位在肝,脾虚为本,脾胃虚弱,土虚木旺,引起肝亢风动,故抽动、挤眉弄眼、噘嘴搐鼻等;小儿:“肝常有余冶,《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刚脏冶,肝主升,主动。若患儿骄恣任性,所欲不遂,或者来自社会、学校的压力,则导致肝气不疏,气郁化火,火热生风,风盛 则动,出现各种抽动症状。正如《万氏家传育婴秘诀·肝脏 证治》云:“肝之窍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风,则目 连扎,肝有热,则目直视……又肝主筋,肝病则筋急,为项强,为搐搦牵引。冶肝火上炎,会冲动、易怒;母病及子,木火及心,出现心神不宁。又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无节制,嗜食肥甘伤脾,或素体脾虚,更易伤脾,脾主肌肉,脾虚则 气血精液不能濡养,肝亢风乘,也会出现肌肉抽动;脾虚水液运化失常,聚而为痰,肝亢风动,挟痰上蒙清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秽语连连:百病多因痰作祟冶,风痰走窜经络,则抽动症状表现多样,如眨眼、咧嘴及四肢、腹部抽动,上扰喉咙,出现清嗓子、发声等怪声。脾藏意、主思,意有记忆、思维的含义,思指情感意志,脾胃虚弱气血虚少,则影响意志、思 维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等。肝郁化火灼津,脾虚日久,后天不能助养先天致肾精不足,可进一步损伤肾阴,水不涵木,肝阳亢盛,出现抽动、多动。所以,脾虚肝旺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症状为不自主眨眼、四肢抽动、多动、性情 冲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临床上此类患儿还多表现面色 不华,鼻梁发青,纳差,脾气急躁,易哭易闹,甚至打人,具有脾虚肝亢的中医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机体生病的本质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即阴阳失衡为发病的关键。
2.临证治疗思路
临床上,根据中医病因病机,李志刚老师以“健脾平肝,调和阴阳”为治则,将“扶土补脾”思想贯穿治疗始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辩证论治,重视调整脏腑器官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强调针药并用,各发挥其所长,临床疗效显著。
2.1 谴方用药特点
辨证选方,并针对患儿发病或变证的原因加减药味。肝火内扰者用水牛角、菊花、夏枯草、决明子、郁金、牡丹皮等清热凉肝;肝风内动者药用龙骨、牡蛎、天麻、钩藤、全蝎、蝉蜕、僵蚕、地龙等平肝息风;肝阴不足者当用熟地黄、白芍、枸杞子、黄精、菟丝子等滋肾柔肝;风痰明显者用法半夏、陈皮、竹茹、白芥子、石菖蒲以化痰;抽动剧烈者多用虫类药如蝉蜕、蜈蚣、全蝎等息风镇静。若肢体抖动明显,加木瓜、伸筋草、羌活等祛风通络。
2.2揿针的应用
揿针因形似揿钉(即图钉),故名揿钉型皮内针,简称揿针。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称:“皮内针治疗”,又称:“埋针治疗”。揿针治疗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分支,是传统皮内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其有操作便捷、安全无痛、起效迅速、疗效持久、适用性强、方便病人行动、减少患儿对针刺恐惧的特点,能在皮部进行温和高频的持久刺激,调节卫气,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调整经络肺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现有的研究证明,皮肤是人体的第三大脑,拥有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皮内针刺入后,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神经兴奋后沿着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激活神经系统调节,通过一些信号分子,进而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网络的整体调节治疗作用[4-5]。
基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参考小儿:“惊风病”的针刺治疗,老师选用常见体穴主穴为印堂、合谷、太冲、脾俞、膈俞、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印堂为督脉腧穴,有醒神定惊之功,亦是止痉的经验穴;合谷、太冲相配谓之四关,平肝阳、调气血,功长止惊;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脏病、虚证多取俞穴,故选用脾俞补脾培土;足三里培补后天,加强健脾之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膈腧为血之会穴,活血祛风;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利湿化痰。配穴根据抽动形式辨证施治,以面部抽动为主者,取风池、外关,并配合局部取穴,如迎香、颊车;以眼部眨动为主者,局部配合双侧太阳等疏调局部经气,濡润筋肉。皮肤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即可。热天一般留置1~3天;冷天可留置3~7天,留置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 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
李志刚老师还运用耳穴埋针治疗。《灵枢》中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表明耳与全身脏腑、经脉密切关联。全息医学理论认为,耳作为一个局部器官,相当于一个倒置的人体在耳内的阳性反应点(耳穴点),可以反映人体的某些疾病,通过对该阳性反应点的调整就可以治疗体内的某些疾病。西医学认为,耳的神经分布丰富,通过对耳的神经有规律的相关性刺激(即耳穴治疗)就可以调节兴奋与抑制状态,失其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6]。老师常用抽动穴(位于耳尖下缘,经验穴)、神门、肝、交感、皮质下、脾、心、缘中、脑等,根据患儿情况加减耳穴。
3.典型案例
查某,男,4岁,2021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双眼频繁眨动1年余,加重伴左侧面部抽动5天。现病史: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频繁眨动,家属曾多次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膜炎”,予:“妥布霉素滴眼液”外用患儿未见明显好转,后家属未予重视,5天前患儿双眼不自主眨动较前加重,并出现面部不自主抽动,抽动时嘴角偏向一侧,当地医院考虑:“面瘫病”,建议至我院就诊,自患儿发病来,精神可,不思饮食,二便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稍低落。四诊:望:面色微黄,身材瘦弱,身高、体重落后于同龄儿,愁眉苦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闻诊:未闻及异常气味及声响;切诊:脉弦细。西医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慢惊风(脾虚肝旺型),治以健脾疏肝,息风至痉。予逍遥散加减:白芍15g、当归3g、茯苓12g、白术6g、柴胡6g、薄荷6g、合欢皮12g、鸡内金12g、全蝎4g、伸筋草12g、炒僵蚕6g、炒麦芽12g、炒谷芽12g、炙甘草3g。3剂,2日1剂,开水冲服,分3次饭后温服。揿针针刺处方:印堂、双侧太阳、双侧太冲、双侧合谷、双侧脾俞;耳穴取脾、肝、皮质下、神门、缘中,3日换对侧,嘱家长多按埋针之处,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低于1分钟,并嘱父母多与患儿交流,带患儿参加户外活动。
2诊:2021年5月26日,患儿未再抽搐,眨眼减轻,精神可,纳增,二便调,笑脸问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全蝎,加北沙参12g,3剂,2日1剂,开水冲服,分3次饭后温服。继续原揿针处方1次,后电话随访,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嘱加强护理,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该患儿诊断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李志刚老师认为该病与脾虚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虚,无法濡养周身,故患儿身材瘦弱、面色微黄,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的表现,土虚木旺,引起肝亢风动,如不及时调理肝脾则病情加重,风动更甚。该患儿起病仅有眼睛频繁眨动,后表现为面部抽动,是病情深入的表现。方中当归、白芍、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合欢皮有解郁、和血、宁心之功;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消食健胃助消化;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僵蚕、全蝎,二者皆可熄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可化痰,共用加强祛风化痰止痉之力;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息风之功。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患儿症状缓解之后容易因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疾病复发或反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心理干预,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等以降低患儿疾病复发。该患儿口服中药与揿针结合,功能互增,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用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2089-2092.
[2]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Meta分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817-821
[3]陈梁,李海朋.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进展们.中医儿科杂志,2011,7(1) :52-55.
[4]戚思,李宁.揿针的历史沿革及作用机制[J].中医临床研
究,2019,11(11):34-36.
[5] 徐纬,孙丹,叶文雄,等.揿针留针疗法联合康复干预治疗
中早期膝骨关节炎[J].中国针灸,2019, 39(6):609-612.
[6]陈汉平.耳针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149
[7]蒋凌飞,陈炜.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 ( 26):1-3.
[8]王伟,高飞.针药结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 杂志,2019,28 ( 17) : 1901-1904.
[9] 孙利平,高鑫原,常彦祥,等.针药结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 (9) : 803-806.
[10]高振乾.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小儿抽动症6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