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到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价值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在医院医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或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护理安全管理能够积极有效预防和降低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1]。儿科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低、自律性差,加上受自身病灶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较低,决定了儿科护理难度较大,一旦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患儿出现误吸、跌倒、坠床、管道脱落等不良事件,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还有可能引起护患纠纷,进而影响医院声誉[2-3]。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是指为处于医院就诊过程中的患者更好地应对生理、心理、病理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或风险事件发生而制作的警示标识,具备目的性、合理性等特点,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科室近年来借鉴外地医院经验,制订了符合医院特色的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管理制度,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70例患儿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2~12岁,平均(6.81±2.35)岁;观察组70例患儿中,男性33例,女性36例;年龄2~13岁,平均(7.16±2.42)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实行护理风险标识,观察组患儿予以相应护理风险标识。具体措施如下:①标识设计与制作警示标识设计应遵循整体、协调、醒目的原则,标识字体、颜色、材质及摆放、张贴位置应精心选择,保持标识清晰醒目、美观大方、特色鲜明;标识应利用颜色差异,实施不同区域分类管理,且标识摆放、张贴不会对患儿造成危险,亦不影响诊疗操作;采取文字、图表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涉及儿科常见疾病及基础护理知识,色调与内容相协调,适当加入动漫人物形象,增强标识趣味性。在患儿床头位置放置白塑料薄板,在插条里放上醒目标识,起到提示警示作用。②人员标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为其佩戴腕带标识,从而使相关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识别病患身份及基本信息。③药物警示标识药品存放柜外粘贴“左进右出”、“近期先用”等标识提醒,对于口服药、外用药、注射药品、特殊药品应分开摆放,并放置不同颜色的标识卡,口服药用蓝色标识,外用药用红色标识,注射用药用黄色标识;标识卡上注明药物名称、用途、用量、有效期、用药禁忌等,特殊药品单独上锁存放,并在抽屉外加以警示。④管道标识对于患儿诊疗过程中常见的静脉留置管、导尿管、吸氧管、鼻饲管等各种管道,使用统一制作的一次性防水标识,粘贴于管道近皮肤端,并注明名称、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等,并在床头插条里放置“防止管道滑落挤压”标识,方便护理人员快速识别管道及详细了解管道使用情况,同时警示患儿家属进行管道维护,避免出现脱落、挤压事件。⑤医疗设备标识对科室所有输液泵、吸痰器、微量泵、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设立编号,交接班时严格检查,对于处于完好状态的设备悬挂“性能完好”标识牌,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悬挂“损坏”标识牌并报修;同时将每种设备的使用流程、消毒保养流程图张贴在仪器上,以方便使用。⑥病房标识入院时对患儿进行皮肤、过敏史、肢体活动度、营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及时认清病房中潜在的安全风险,放置、粘贴相应标识牌,并向患儿家属介绍标识牌的重要性。对于存在皮肤损伤、营养不良的患儿在床头插条里放置“防止压疮”的卡通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动态监测患儿皮肤状况;对于存在药物过敏的患儿,床头插条里放置醒目标识,标明过敏药物、过敏史等;对于活动度较差患儿,放置“防止坠床”卡通标识;对于输液患儿,放置“请勿擅自调速”“防止药液外渗”卡通标识,提醒患儿家属看护好患儿,避免针头移位、药液外渗;对于静脉高营养、多巴胺微量泵输注的患儿,微量泵上粘贴药物名称、配置时间、剂量及流量等标识,避免更换药物或护理时出现差错事故。
1.3观察指标
①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医院根据儿科科室特点,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医院儿科科室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②不良事件:记录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率,不良事件包括给药错误、治疗遗漏、坠床、误吸、液体外渗、管道脱落、压疮、患者识别错误、护理投诉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对数据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
观察组 70 39( 55.71) 28( 40.00) 3( 4.29) 67( 95.71) 对照组 70 26( 37.14) 31( 44.29) 13( 18.57) 57( 81.43) P <0.05 |
2.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儿科患儿病情及发展有其特殊性,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单一注重专业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从而忽视医疗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导致临床护理人员相应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提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据有关资料报道[4],很多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护理细节处理不到位造成的安全隐患。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警示标识的设置,可以有效预防患儿护理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进一步保证临床患儿的康复进程和安全。与此同时,相应的护理警示标识可以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起到良好有效的警示和约束作用,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得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也相应有很大进步,患儿及家属对整体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护患关系得到良性发展,进而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参照组住院患儿未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从不良事件发生率来看,观察组(8.5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0.00%),组间数据经检验后P<0.05。从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观察组(95.71%)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1.43%),组间数据经检验后P<0.05。该结果充分体现了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可行性和优势。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使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能有效减少或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因此,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巧玲,李丽红.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241-242.
[2]谢芳,孙秀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2):295-296,301.
[3]范文娜,田建梅,刘晓伟.主动风险护理程序对重症肺炎患儿护理安全的影响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8,40(1):285-287.
[4]董恩宏,刘华丽,钱芝网,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山东某市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识别评估与改进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20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