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进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幽门螺旋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进展探究

张选珍  ,李治慧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550081

摘要:幽门螺旋杆菌(Hp)可作为多种消化道疾病致病因子,同时也是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此为方向对既往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上消化道疾病;致病机制

前言:消化道疾病类型众多,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此类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不节、其他疾病诱发、幽门螺杆菌感染(Hp)[1]。其中Hp感染所致消化道疾病发生率较高,且治疗难度较高。因此,对Hp与上消化道疾病关联性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

Hp可分布在黏膜上皮,并激活免疫系统,对局部免疫细胞形成刺激,从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等,引发局部炎症反应[2]。而此类细胞因子又可激活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容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Hp感染后可促进胃泌素水平升高,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具有一定影响[3]。Hp若在胃内部定植,可改变胃部微环境,导致胃泌素与生长抑素分泌紊乱,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可作为慢性胃炎致病机制。

2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关联性

2.1幽门螺杆菌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关联性

    Hp感染性胃炎在临床中常见,且此类患者多存在反复发作现象[4]。Hp早期感染与胃酸减少及Hp毒性物质表达等,可刺激发生萎缩性胃炎。Hp感染后可在胃肠道内产生毒素,可损害胃黏膜上皮细胞,或刺激免疫反应,加重胃黏膜损害程度[5]。因此,Hp感染主要可诱发胃炎与胃溃疡等疾病,若迁延不愈且感染进一步加重或可进展为胃癌。在消化性溃疡疾病中,有超过70%患者基于Hp感染所引发,常见为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导致胃酸分泌过量,在胃酸与胃蛋白酶作用下自身消化, 可发生黏膜炎性坏死与脱落及溃疡形成。如刘金花[6]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小儿胃炎进行了分析,提示多数小儿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

2.2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溃疡关联性

    Hp感染常见致病类型为炎症反应与溃疡,其中溃疡疾病常见且不容易治愈。Hp感染后机体血清与胃液内有特异性抗体存在,提示Hp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与胃黏膜抗原形成反应的抗体,此种免疫反应可作为上消化道溃疡疾病发生的致病机制[7]。如武俊英[8]的研究中显示,上消化道溃疡与Hp并念珠菌感染存在相关性,提示念珠菌感染也可作用到消化性道溃疡疾病发生与进展中。张东伟[9]的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根除Hp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钱冬梅[10]的研究发现,上消化道疾病与Hp毒力菌株相关,可经免疫印迹法血清Hp分型检测进行病情程度评估。

2.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联性

    王青飞[11]针对80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以分析Hp感染在胃癌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癌旁组织中Hp阳性检出率较高,证实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Hp早期感染后可引发慢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而黏膜上皮组织持续被破坏,可导致DNA严重损伤,对于胃癌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黏膜上皮细胞损坏后,ARIDIA基因存在突变可能,可进一步诱发癌前病变,增加胃癌发生风险。郭辉[12]的研究中发现Hp阳性的胃癌患者中,所检测的IL-8、IL-32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较高,提示胃癌发生中Hp感染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可作为一种发病机制存在。夏春玉[13]的研究也证实了Hp感染与胃癌密切相关,尤其贲门与中晚期患者Hp感染率明显较高,因此认为可通过Hp感染检测判断或评估胃癌病情。黄海[14]的研究提示Hp感染程度与胃癌及其他胃部相关疾病均存在密切关联。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道疾病治疗方向

鉴于Hp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因此目前临床多采用三联疗法与四联疗法进行Hp感染性消化道疾病治疗。其中三联疗法以铋剂为主,配合两种抗生素,也可选择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配合两种抗生素[15]。对于抗生素选择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Hp清除效果,常用药如新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四联疗法为自制泵抑制剂配与铋剂配合两种抗生素。Hp感染性消化道疾病的基础治疗原则为,选择Hp根除率超过90%的用药方案,同时需考虑到患者耐受性问题。

结论:Hp感染所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因此较为受到相关研究领域重视,呈现出大量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研究文献。总结Hp感染与胃炎、上消化道溃疡、胃癌等疾病均存在密切关联。

参考文献:

[1]党晓鹤,辛欣,马珦玻.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所致疾病及检测方法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01(22):320.

[2]李年双,谢川,吕农华.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肿瘤干细胞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机制[J].2019,39(04):280-282.

[3]Mohamed N A ,  El-Ghany N A ,  Abdel-Aziz M M .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ies of novel benzophenone tetracarboxylimide benzoyl thiourea cross-linked chitosan hydrog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Interactions, 2021(181-):181.

[4]王磊,邹清华,张慧芳,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幽门螺杆菌分离株与胃炎分离株的转录组比较[J].疾病监测,2020,35(4):288-293.

[5]周伟新,王建蔚,马东升.海尔曼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8(5):247-250.

[6]刘金花,张雪梅.铋剂四联与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小儿胃炎的对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01(36):121-126.

[7]郭金芝,汤胜君,王德录,等.幽门螺杆菌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07):128-131.

[8]武俊英,贾冬武,杨慧娟,等.上消化道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并念珠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9,38(7):63-65.

[9]张东伟,杨长青.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研究[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9,08(02):94-96.

[10]钱冬梅,马荣,常晓红.血清幽门螺杆菌分型测定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价值[J].兵团医学,2018,01(3):53-54.

[11]王青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4):154-155.

[12]郭辉,程广坤,张晓雪,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患者血清IL-1β,IL-8,IL-32的关系[J].海南医学,2020,31(18):2326-2329.

[13]夏春玉,王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饮食保健,2020,47(01):26.

[14]黄海,张明凯,彭志浩,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程度与胃癌及胃相关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进展,2021,11(9):4267-42774.

[15]阳红娟,赵宇琳.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不良反应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