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危机事件成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浅论中小学危机事件成因及对策

宣广莲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1981.12 一级教师 本科

摘要:

当前增多的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学生自身心理、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抓实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有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是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预防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   成因分析   预防策略

、危机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已成为心理卫生领域的共识。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人格特征、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都会对中小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1.家庭结构失衡。很多危机个案为非正常基本家庭,存在着父母一方或双方角色的缺失,呈现出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

基本家庭,又称自然家庭、核心家庭等,是家庭结构类型的一种,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简单,由三角关系支撑,是家庭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稳定的家庭结构,就会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对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身心健康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家庭因父母离异、分居、一方去世、长期外出打工等因素,造成父母子女组成的稳定的三角支撑关系失衡,这种家庭关系的失衡将会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更大失衡,甚至伤害。

2.沟通渠道不畅。大部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与亲子沟通不畅密切相关。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父母子女间不能经常良好地沟通,对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失衡的家庭结构、不融洽的夫妻关系、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叠加在孩子身上,对儿童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与压力。家庭成员中缺乏必要的良性沟通,孩子情绪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困扰得不到正常的纾解和宣泄,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3.教育方式失当。在危机事件中,父母以及长辈未能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与疏导,从而造成危机事件的产生。多数为观念、行为与父母不合孩子身体状况、情感问题、心理疾病。可见,家庭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与父母的及时关注,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疏导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一件小小的“生活事件”,处理不及时、不适当,往往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案例:某初一女生,父母平时都忙于工作,回家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很少和该生沟通。缺乏沟通的孩子,迷恋上了手机上网,与网友频繁聊天。其父对其结交网友聊天的行为很有意见,曾采用没收手机的方式进行劝阻。事发当晚,又因手机被其父没收而引发孩子心情沮丧,当晚12点多从卧室窗户跳下造成重伤。

作为父母,及时关注孩子行为和情绪心理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有效地教育、沟通、疏导,避免冷漠、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这在如今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父母关系不良、期望过高与情感忽视等问题,让作为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家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带给孩子心理困扰及压力,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自身心理因素

1.青春期心理冲动

以某区域为例,了解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与学生的年龄段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与学段、年龄对应关系见表。

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与学段、年龄对应关系表

青春期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可以看出处于初中阶段的占比高达75%。由此可见初中阶段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高发期,尤其是九年级(初三)最为突出。究其原因,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得敏感、脆弱起来,压力与自尊往往极易引起情绪冲动,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家长与教师要充分认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耐心教育,积极引导,促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健康成长。

2.心理疾病诱因

3.性格特质因素

调研发现,学生自身性格特质和身体健康状况,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一个因素

自尊心较强的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占比比较大这类性格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更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此外,青春期的女生比较敏感,脆弱,如果再与特殊家庭和特殊情境相叠加,极容易产生崩溃心理。下面这两起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学校环境因素

1.特殊学生关注不够

调研中发现,特殊家庭学生、特殊心理表现学生,没引起家庭和学校足够的关注,因而也缺乏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错失了危机事件干预的最佳时机因此,不仅具有明显心理问题学生要重点关注,还要多方面细致观察了解,对那些情绪变化较大、特殊家庭的孩子加强关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协同多方力量,竭尽全力去疏导化解,这样可能会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了解不够,未能及时发现特殊家庭、特殊心理学生,给予针对性的重点关注很少。另一方面,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特殊家庭的教育指导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显缺乏。客观上,教师教育教学事务繁多,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时间不足;因为疫情影响,家庭与学校直接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联系不够紧密。

此外,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应多方联动,特别是与相关学院、社会机构联动,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和学校心理预防与干预的水平。

(四)社会因素

1.疫情影响

自疫情发生以来,对社会、学校、家庭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家长可能面临无法正常工作带来的经济压力,学生面临居家学习的适应及考试压力,双方共同面临无法正常外出社交、亲子长期共处带来摩擦甚至冲突的压力。长期处于重重压力的情境下,部分青少年本身存在的抑郁、焦虑问题或倾向呈现出加重的趋势。疫情发生以来,脑科医院抑郁检出率及学校心理普测中抑郁预警人数均较往年增多;再加上中小学生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居家学习期间对手机、电脑等的使用增多,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接触到的负面情绪和信息以及某些不良心理暗示也会刺激其产生或加重自伤、自杀等意念。

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低龄化倾向的出现并具有上升的趋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性根源。转型时期的社会整合程度下降、社会失范,让个体与社会粘合度下降,孤独感增强;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取信息的便利与丰富,使得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冲突令中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模糊,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感到无法承受。青少年一方面物质享受大为提升,一方面又面临价值迷失和精神空虚境况。这正如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博士提出“空心病”的概念,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加之于网络游戏和不良信息的诱导,使得死亡在部分中小学生眼中成为无所谓的普通小事。

、学校应对策略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不仅仅体现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布置上,还体现在育人观念、育人氛围上。办学就是育人的实践活动,坚持好正确的育人观,让学校的育人行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才能办出有品质的学校。

要坚持全面育人和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新阶段,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都应兼顾。要探求整合核心素养的三方面实施路径,不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切实推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具体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和身心健康,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佳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抓实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理念出发,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学习培训、建立机制等途径,让每一个教师都要树立起“学生身心健康第一”的理念,并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

其次是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开齐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断研究探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设富有特色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和活动;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切实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校分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让教育教学体现出较好的育人效果;建立相关考评制度,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建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学校应成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模式。建立班级、年级、学校、家庭四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联动机制,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应有快速联系、汇报、协调、干预渠道,把工作的重心置前,做好预防与预警环节工作。定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抑郁情况和危机征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建好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家访,将特殊家庭和特殊心理的学生摸排出来,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全程心理跟踪、关心与疏导,对突发事件诱发的冲动性危机事件的行为,应及时阻断,把事态控制在初发状态。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具体情境模拟的方式培训教师处理“生活小事件”的水平,避免生生间、师生间矛盾的激化而导致的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联系家长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要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学校心理问题转介和心理疾病治疗绿色通道,使有问题的学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发布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教基一【2012】15号
3.《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教基一【2015年】1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