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学区总校 068357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好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
1.育分重于育人
有些教师育分远远地重于育人,把分数看成了学生的命根,更看成了老师的命根,他们不知道盲目地追求高分,让学生丢失的是什么?学生丢失的是比成绩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他们自身的能力的发展,是他们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他们对学习的那一份热情和兴趣。这些老师让学生机械地做题,让他们死记公式,学生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更别提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兴趣而言了。这样学习,学生怎么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呢?
数学教育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我们当中的有些老师,他们眼中只有学习好的学生,上课提问只提问学习好的学生,根本无视中等生和差生的存在,久而久之这些差生心中就会有自卑,他们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对老师也失去了信任。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它葬送的是一个学生的一生发展。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哪怕他暂时学习不好,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关注他。因为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出现这些教育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不管怎么样,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数学学科中应该重视育人的功能。
一、结合数学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数学教材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注重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充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知道祖国成立的日子,知道我们申奥成功的日子,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和儿童节,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加大宣传国家植树造林的意识,能记住我们国家有意义的节日。教学“鸡兔同笼”时,我让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是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还感受到了数学学科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
我除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我还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合理存款”,了解教育储蓄和国债都没有利息,通过计算它们存款的几种方案,比较哪种方案更有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国家的政策,了解了几种存款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学生在阅读“节约用水”时,不仅知道了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还知道了我们国家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少,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心中不免的震撼了,他们有了危机感,体会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他们自发地宣传“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学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形,感受到数学学科也有美的一面,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我在教学时,还介绍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的发展史。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后,教师用视频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他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7位小数的数学家,直到一千年后,这个记录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和法国数学家维叶特所打破;在学习了《认识质数和合数》的知识后,介绍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了《认识负数》一节课后,介绍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东汉时期,刘徽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负数的思想。他把两种表示相反意义的算筹,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距今应用了约2千年了,在西方,负数直到17世纪才被承认。让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 精心组织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有意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乐趣,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上《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两人负责测量角的度数,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检验。每个学生都全情投入,按分工进行测量、记录、分析总结。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既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为他人的学习负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操作讨论,思考提升,既体现了学习的和谐,又感受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乐趣。当学生惊喜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教师及时介绍帕斯卡12岁就发现了这一规律,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养成开动脑筋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 加强课外实践,实现实践育人
数学课结束以后,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也是数学学习的有益补充。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及时设计与之有联系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渗透德育。结合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在直播了《认识折线统计图》一课后,让学生搜集数据,制作4月12日—4月20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和“ 世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让学生在自主搜集信息,自主绘制,自主分析,自主预判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也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幸福,更会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
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指导学生实地测量教室地面面积、篮球场面积等,使学生既建立了平方米的概念,又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学校操场正好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让他们在实地奔跑中体验一公顷的大小,进而感知44公顷的天安门广场的宽阔。在认识了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之后,想象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四、榜样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好的学习习惯确实可以受益终身。然而,在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针对以上的不良现象,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由于学生年龄小,易模仿,他们无形之中就在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我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每次在黑板上板演时,我都使用三角板,给学生一个示范的作用。我要求学生上黑板做题时,也强调学生拿三角板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也是如此。由于时间长了,我现在不强调了,学生已经自觉地用三角板了。在后面学“验算”时,让学生运用乘法来检验除法的商和余数是否正确。在做应用题时,也强调运用验算检查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老师要经常强调,学生才会习惯成自然。
五、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解题能力等,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加法的简便方法,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加法的简便计算的复习,对乘法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应用题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应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要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合理延伸到课堂内外,适时、适度、点滴渗透,都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