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二则

/ 2

引火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二则

晁储然 ,马福文 ,刘昭纯

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近10年来用清·陈士铎《辨证录》引火汤为主加减,配合针刺,针药结合,治疗20余例,除2例愈后复发,再治效差外,均获痊愈,今将2例治疗过程记录较全者,整理如下:

案一:

王某,男,67岁。农民。峄城区吴林乡人。

2013年10月4日初诊:阵发性左面颊部电灼样剧烈疼痛1年,加重30天,日发作20余次,持续数秒或数分钟自行缓解,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治疗罔效,信心丧失,欲求一死。其子女甚孝,寄望于针灸。年老清瘦,面色晦暗,语声有力,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中医诊断:面风痛,中医辨证:阴不制阳,龙雷之火上扰于面。治疗原则:针药结合,滋阴潜阳,引火归元,柔肝缓急,通络止痛。方用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止痉散加味。处方:熟地90g,天门冬30g,麦冬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甘草20g,全蝎12g,蜈蚣4条,细辛12g,肉桂2g(后下)。15剂,水煎服,两煎混合分3次温服,日一剂。同时针刺患侧下关、牵正、翳风、完骨穴及第一颈椎横突尖结节处、合谷、太冲,日一次,留针30分钟,泻法以通经活络止痛。

2013年10月19日二诊:针药并施15天后,疼痛程度及次数均减过半。嘱其休息,病家治病心切,坚持治疗,继以上法治之,15天后其病若失,休息3天。

2013年11月8日三诊:疼痛全除,然病家唯恐复发,继治10天以固之。

按:面痛是临床常见难治之症。本案患者阴虚体质,脉细数乃阴虚之征,又年近七旬,年高阴虚益甚,阴不制阳,龙雷之火上扰于面,面部经脉挛急而痛。方用大剂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止痉散加细辛、肉桂治之,针药并施,相得益彰,共取滋阴潜阳,引火归元,柔肝缓急,通络止痛而获全效。

案二:

褚某,女,66岁。退休职工。峄城区坛山镇人。

2021年01月22日初诊: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7天。现症:右侧面颊、前额、口角,频繁阵发电灼样剧烈疼痛,3-4分钟一次,痛如火灼电击,蛇咬蝎蛰,难以忍受,历行数秒后可自行缓解,吃饭、说话、刷牙、触碰均会引起疼痛发作,时时惊恐,紧张,担心下一次疼痛的来临,夜间痛甚影响睡眠。无口角歪斜,面部无发热红潮,二便调,神志清,精神可,开朗善谈,语声有力,气息均匀,舌淡红,苔薄,脉细数。体检:T36.6℃ P79次/分 R19次/分 BP 136/73mmHg,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生化全项:葡萄糖 6.74 mmol/L、总胆固醇 5.74 mmol/L、甘油三酯 2.06 mmol/L。一生勤劳主家,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200/100mmHg,糖尿病病史6年,一直规律服药,现无眩晕,无消渴多饮。

西医诊断:1.三叉神经痛(原发性)。2.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3.2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面风痛。

辨证分析:《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患者老年女性,久病体虚,勤劳主家,操劳过度,心血暗耗,“子病及母”,致使肝肾阴虚,肝寄雷火,肾寄龙火,今阴虚失制,水浅不潜龙,龙雷之火,燎原于面,肝急神伤,故面痛惊恐。舌淡红,苔薄,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征。病位在面,阴虚为本,虚火为标,病机在肾,涉及心肝,母子相因,母子同病。

治疗原则:针药结合,中药治本,滋阴壮水,引火归元,导龙归海,佐以柔肝宁络,缓急止痛,益心安神;针刺治标,调节神经,通络治痛。

中药方剂:引火汤、止痉散、芍药甘草汤及升陷汤加减。处方:熟地黄 90g,天门冬 30g,麦冬 30g,茯苓 20g,巴戟天 30g,五味子 10g,        白芍 60g,甘草 10g, 蜈蚣 3条,全蝎 6g,肉桂 2g (后下),细辛 10g,          黄芪 30g,盐知母 10g,柴胡根 6g,桔梗 10g,升麻 6g,党参 20g,          酒山萸肉 20g,川芎 20g,葛根 45g,姜黄 20g,炒莱菔子 30g 。 取7剂,水煎服,两煎混合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一剂。

针刺取穴:主穴:下关穴、合谷穴,配穴:鱼腰穴,四白、颧髎,夹承浆第一颈椎横突周围的结节,均取患侧,泻法,每日一次。

2021年01月30日二诊:右面部疼痛较前缓解,纳可,夜间痛甚亦较前缓解,睡眠较前改善,曙光已现,心情愉悦,惊恐紧张荡然已去,效不更方,针刺同前,取中药7剂。并嘱按时足量口服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病药物以控制血糖稳定血压。嘱避风寒、适劳逸、畅情志,节饮食,并告知以此法已治愈多例患者以慰其心。

2021年02月07日三诊:疼痛进一步缓解,疼痛频次明显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夜间可安然入眠,明显地提高了治愈信心,效不更方,继前法7天。

2021年02月15日四诊:疼痛基本缓解,偶有微痛,吃饭、说话、刷牙、触碰不在引起疼痛,纳眠香甜,血压、血糖稳定。停针刺治疗,再取中药7剂,“王道无近功”,煎服同前,隔日一剂,以巩固之。半年后又因腰痛病来诊,告知面痛愈后从未复发。

按:本病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临床多从风、寒、痰、火、瘀论治,时效时不效,愈后易复发,实际上本病多以正虚为本,病位虽在面,然病机在肾,当从肾论治,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病位在面,阴虚为本,虚火为标,病机在肾,涉及心肝,“子盗母气”,“母病及子”,母子不宁。故治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佐以柔肝宁络,缓急止痛,益心安神,母子同治。方中的熟地黄、天门冬、麦冬、茯苓、巴戟天、五味子、肉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敛火,导龙归海,引火归元;白芍、甘草、蜈蚣、全蝎、细辛柔肝宁络,缓急止痛;黄芪、知母、柴胡、桔梗 、升麻、党参、山萸肉、川芎此为升陷汤加味,本已操劳,心气暗耗,痛则耗神损心,惊恐不安,本方益心气,安神志,定惊恐;三叉神经途经头项部至面部,葛根、姜黄可有效缓解头项部的肌筋膜挛缩,消除对三叉神经的不良刺激,莱菔子顺气开胃,降脂消痰。纵观全方除壮水敛火、导龙入海、柔肝宁络、解痉治痛、益心安神,亦有滋阴降糖,消脂调压之效,肾、肝、心三脏同调,母子、标本同治,其效可期。

针刺以远近配穴结合三叉神经出颅点为取穴原则,主穴下关穴、合谷穴,以第一支神经痛为主配鱼腰穴,以第二支神经痛为主配四白、颧髎,以第三支神经痛为主配夹承浆,取患侧,今患者三支均痛,故全取,泻法,合谷穴为上下配穴法,《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针刺可协调止痛,下关穴内有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组成三支,第一支为眼神经,鱼腰穴为眶上孔出颅部位,第二支为上颌神经,四白穴为眶下孔出颅处,第三支为下颌神经,夹承浆为颏孔出颅部位,针刺第一颈椎横突周围的结节可有效缓解项部的肌筋膜挛缩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神经,活血通络而达治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