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 麻醉科 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共纳入6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参与此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以计算机软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前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指标、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与入室神级阻滞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更高(P<0.05),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较参照组,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对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有一定影响,不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肌间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
Anesthesia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via intermuscular sulcus approach guided by ultrasound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via intermuscular sulcus approach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May 2020 to April 2022. They were pided into a reference group and a study group (30 patients each) by computer software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nset time and duration of block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P<0.05).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15 minutes after nerve block (P.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study group had a higher rate of excellent anesthesia and a lower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P<0.05). Conclusion: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via intermuscular sulcus approach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is ideal, which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nd is not easy to produce adverse reactions. It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 Key words 】 brachial plexus block; Ultrasound guidance; Intermuscular sulcus; Anesthetic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臂丛神经阻滞是较常见的一种麻醉方式,即见麻醉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阻滞冲动传导,多用于前臂手术、上臂手术、肩处手术以及手部手术等手术类型。但是臂丛解剖结构复杂,臂丛神经和血管一起构成血管相关神经鞘,麻醉操作时需要将麻醉药物注入筋膜腔间隙,达到麻醉效果[1]。该麻醉方式的入路方式较多,例如腋处入路、锁骨上入路、肌间沟入路等,均具有一定效果。其中肌间沟入路方式的相关研究丰富,麻醉效果明确。传统麻醉方式主要为盲探式操作,但会对神经造成损伤,引起神经阻滞不全
[2]。随着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超声技术在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且安全性理想,因此受到广泛关注[3]。为了确定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现进行以下研究。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共纳入6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参与此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以计算机软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由17例男性、13例女性组成,年龄20-67岁/平均(47.65±6.56)岁;体质量指数23-28kg/m2/平均(25.55±1.43)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手术部位:手部7例、尺侧11例、桡侧4例、上臂8例。研究组患者由15例男性、15例女性组成,年龄23-64岁/平均(45.97±7.05)岁;体质量指数22-28kg/m2/平均(25.23±1.27)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13例,Ⅱ级17例;手术部位:手部5例、尺侧10例、桡侧7例、上臂8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年龄均超过18岁;意识清醒且可正常交流沟通;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未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肌间沟丛神经阻滞禁忌症;局麻药物过敏史;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患肢神经损伤。
1.2方法
参照组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入室后均采取平卧位,将其头部偏向健侧,将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指导患者放松肩部,建立静脉通道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使用穿刺针垂直于皮肤刺入中斜角肌与前斜角肌间的肌间沟,刺入深度约为四厘米,向足侧微微推动,直至触及横突、发生异感就停止,以回抽的方式试探,未见回血即注入20ml局麻药。局麻药选择0.5%盐酸罗哌卡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37;规格10ml:100mg)。
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东莞市迈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Voluson S6),探头频率为5~12MHz。扫描肌间沟臂丛神经,确定前斜角肌外下方的目标神经干后移动探头,直至臂丛神经位于超声图像的中间。超声检测的同时进针,首先注入10ml0.5%盐酸罗哌卡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37;规格10ml:100mg)至中斜角肌下干深方,退针后再注入10ml0.5%盐酸罗哌卡因中斜角肌内侧于上干浅方,最后去除针头。
1.3观察指标
(1)麻醉指标。记录阻滞持续时间,起始点为针刺疼痛消失的时刻,截止点即臂丛神经支配区疼痛恢复的时刻。记录阻滞起效时间,起始点为局麻药药物注射完毕的时刻,截止点即神经支配区域疼痛消失的时刻。
(2)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分别在入室神级阻滞前、神经阻滞完成后分钟两个时刻检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检测仪器为M-8000S便携式心电监护仪。
(3)麻醉效果评估[4]。手术期间患者保持安静,血压、心率出现轻度波动,切皮无痛感,肌肉松弛度理想则表示麻醉效果优;手术期间存在轻度不适需要联合使用镇静剂,但切皮无痛感表示麻醉效果良,其他情况表示麻醉效果差。计算麻醉效果优良率。
(4)不良反应。观察并统计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声音嘶哑、霍纳征等不良反应,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
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率”表示,以χ2检验对比。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指标对比
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指标对比(±s)
阻滞起效时间(min) | 阻滞持续时间(h) | |
参照组(n=30) | 5.22±1.19 | 11.03±2.12 |
研究组(n=30) | 3.32±1.25 | 13.08±1.78 |
t | 6.030 | 4.056 |
P | 0.000 | 0.000 |
2.2两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对比
与入室神级阻滞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更高(P<0.05),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两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对比(±s)
组别 | 平均动脉压(mmHg) | 心率(次/min) | ||
入室神级阻滞前 | 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 | 入室神级阻滞前 | 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 | |
参照组(n=30) | 80.55±2.89 | 87.03±2.21* | 79.88±1.79 | 86.03±1.95* |
研究组(n=30) | 80.23±2.56 | 86.59±2.18* | 80.03±1.94 | 86.33±1.85* |
t | 0.454 | 0.776 | 0.311 | 0.611 |
P | 0.652 | 0.441 | 0.757 | 0.543 |
注:与同组入室神级阻滞前数据相比,*P<0.05。
2.3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较参照组,研究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n,%)
组别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参照组(n=30) | 13(43.33) | 9(30.00) | 8(26.67) | 22(73.33) |
研究组(n=30) | 17(56.56) | 12(40.00) | 1(3.33) | 29(96.67) |
χ2 | 4.706 | |||
P | 0.030 |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较参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组别 | 头晕 | 恶心 | 声音嘶哑 | 霍纳征 | 总发生率 |
参照组(n=30) | 3(10.00) | 2(6.67) | 2(6.67) | 1(73.33) | 8(26.67) |
研究组(n=30) | 1(3.33) | 1(3.33) | 0(0.00) | 0(0.00) | 2(6.67) |
χ2 | 4.320 | ||||
P | 0.038 |
3.讨论
目前已经越来越多肢体创伤或者骨折患者开始使用神经阻滞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穿刺部位不同,选择的入路方式较多也不一样。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开展前需要精准定位肌间沟,而常规定位方式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较高,且易出现重复穿刺情况,不利于手术进行,也会增加患者痛苦[5]。为可改善这一情况,临床已经使用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仪器,后者需要在肌肉颤抽的情况下进行穿刺定位,而前者可呈现穿刺状况,准确定位神经束,积极控制麻醉阻滞情况,提高麻醉成功率。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显示和调整穿刺位置,调整穿刺角度,观察局麻药物扩散情况,与传统解剖定位相比,超声引导的麻醉效果更好,麻醉过程更完善[6-7]。本次研究显示,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研究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更高(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超声监测下可观察药物渗透情况,首次注射局麻药物后,可以重新注射药物至未渗透的神经上,直至完全渗透臂丛神经,因此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数据均高于阻滞前(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仍会对血压和心率造成明显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穿刺时造成神经功能和血管受损。本次研究显示,较参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的麻醉安全性更高,这一研究结果与杨丽娜[8]等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超声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方式不仅能提高麻醉效果,安全性也较高,但对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的影响仍然较明显,因此临床应用时应该加强对生命体征的检测,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2020,39(23):30-32.
[2]孙大健,张洁.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2019,30(5):607-609.
[3]余孔清,彭桂芳,许永秋,等.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不同类型上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2021,61(16):70-73.
[4]任光远,尚国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罗哌卡因浓度及其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7):2997-2999.
[5]汪平娟,江涛,顾爱红. 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J]. 广西医学,2019,41(4):450-453.
[6]康利,倪锦萍,秦洋,等.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和传统臂丛麻醉在手外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6):1216-1217.
[7]鞠学军,王健,姜蕾.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6):71-73.
[8]杨丽娜,魏新川,周木香.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8):80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