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人民医院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特发性面瘫是电生理治疗常见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急性进展面部表情肌麻痹,常因后遗症影响患者面部外表形象,加重患者心理负担[1]。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瘫患者50例,从症状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入手,分析与神经电生理之间的关系,将其分析结果作为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重度神经; 特发性面瘫;研究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12020年4月~2022年4期收治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瘫患者54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2~81岁,平均43.1±3.1岁;病程6~16天,平均8.1±0.4天。所有患者均临床确诊,且均为一侧性面瘫,其中左侧27例,右侧23例。排除外伤及其他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联合强的松,50mg/日,连用7天,再逐渐减量,发病1周后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病毒感染患者给予抗病毒和神经营养素治疗;同时给予红外线透热、眼保护、对病侧面部肌运动等相关治疗。
1.2检测方法:采用肌电图仪(分别对发病重度神经损害的第1、3、6个月给予面神经运动传导和面肌肌电图检查。患者呈平卧位,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几点监测数据与面部经典图进行检测,同时将检测室室温调节至25℃,并控制面部皮肤温度高于32℃,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无误,检测需在安静与光线柔和的环境中进行,并由相同医师负责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具体检测内容:(1)瞬目反射:对三叉神经产生刺激,并同步记录双侧下眼床侧轮匝肌,而刺激与记录过程中均应用表面电极进行。对患者双侧眶上神经分别予以刺激后,将眶上切迹处作为刺激电阴极放置处,同时在阴极2cm处放置阳极,同时分别在下颌正中、鼻翼与双侧下眼轮匝肌分别放置接地电极、参考电极与记录电极,进行方波单脉冲刺激,波宽设置为0.1~0.2ms,在刺激同侧后,详细记录R1、R2波与R2’波数据,并对最短潜伏期进行测定。(2)面神经电图:应用表面电极进行刺激与记录,同时检测两侧面神经传导,对双侧面神经颧骨同距离的运动潜伏期与波幅选择记录,在检测过程中在患者耳垂后、下眼轮匝肌与同侧鼻根部分别放置刺激电极、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由0开始逐渐对刺激强度进行调整,待患者面肌轻微抽动,可见最大负相向上正弦波为标准。
1.3观察指标应用House-Bracken面神经功能评价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Ⅰ级表示正常;Ⅱ级表示轻度功能障碍;Ⅲ级表示中度功能障碍;Ⅳ级表示中重度功能障碍;Ⅴ级表示重度功能障碍;Ⅵ级表示完全麻痹。应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面肌功能,主要评价患者皱眉、动鼻翼、鼻炎等表情肌运动,若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面肌功能越优。
1.3统计学处理:①减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x-2.58s;②降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x+2.5s;波幅<70%x。面部神经恢复比采用X2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面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50例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瘫患者各个面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时间 | MCV(m/s) | M波波幅 | 潜伏期(ms) | 失神经电位 |
正常值 | 56.2±6.4 | 8.3±3.2 | 5.0±1.2 | -- |
治疗后1个月 | 24.1±3.6 | 2.1±1.7 | 8.6±2.3 | ++++ |
治疗后3个月 | 26.3±2.9 | 2.3±1.6 | 8.4±1.9 | +++++ |
治疗后6个月 | 28.2±2.8 | 2.6±1.4 | 8.1±1.5 | +++ |
p值 | <0.01 | <0.01 | <0.01 |
3讨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诊断该症损害程度和范围的可靠方式,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提供客观检查结果[2]。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患者早期面神经麻痹通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M波波幅降低超过70%,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3]。本文研究结果符合上述报道,结果表明该症急性期通常有神经电生理异常变化,且随着病情加重,神经电生理变化越明显。该症若表现为脱髓鞘病变,则电生理呈现为MCV减慢、潜伏期延长,预后效果较好;但若提示M波波幅下降>70%,则表明轴索损害较严重,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效果不佳,采用面神经运动传导和面肌肌电图检查,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效果的检查依据,对有必要手术的患者需要再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景卫,王桂芳,张传臣.面神经炎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4):51-54.
[2]李志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神经电生理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23):3516-3517.
[3]黄年平,李学杰,黄信全,滕欣,王生言.艾灸联合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12):2203-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