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PICC的临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隧道式PICC的临床应用研究

钟卫晖 ,樊于明 ,林珍珍

  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 肿瘤血液科 江西省吉安市 343000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隧道式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采取隧道式PICC置管,观察患者置管后导管异常事件发生情况,及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经隧道式PICC置管后,无导管异常事件发生,有1例患者出现渗血,1例机械性静脉炎。结论: 在肿瘤患者中采取隧道式PICC置管,可避免导管异常事件发生,减少渗血、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产生。

【关键词】隧道式PICC;肿瘤患者;导管异常事件;并发症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可作长期留置。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及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在临床上日益得到广泛使用[1]。尽管PICC置管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与之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有些病人在PICC带管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导管脱出的继发性移位而造成非计划性拔管。与PICC有关并发症的出现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而且会提高治疗成本。因此,改进穿刺方法、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穿刺效果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次研究分析研究隧道式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25-76岁,均值范围(54.32±3.25)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院肿瘤血液科接受肿瘤根治术后并进行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②肿瘤疾病的诊断经过术前影像学、术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③患者年龄范围18-85岁;④在本院实施肿瘤根治术后接受4-6个周期的化疗;⑥本研究实施前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排除标准:①PICC置管绝对禁忌证;②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③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显著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者;④观察期限内患者死亡。

1.2方法

置管前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经皮下隧道法穿刺。具体操作方法:

(1)物品准备:PICC导管型号为4F,管径:0.14cm,为三向瓣膜型导管,全长60cm;专用引导针,0.5%利多卡因1支,5ml注射器。

(2)超声引导下评估血管走向,在上臂中段1/3及以上选择合适的静脉待穿刺点,确定穿刺部位和隧道出口位置,并做好两个标记。测量好预计置入的长度。最佳静脉穿刺点在皮肤穿刺点(隧道出口位置)近心端2~4cm处,皮肤穿刺点至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视为皮下隧道的长度。

(3)对需置管侧手臂整臂消毒,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法铺巾,预冲导管和配件,安放无菌探头和保护套,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后穿刺针内送入导丝,撤出穿刺针,保留导丝。

(4)抽取0.5%利多卡因从皮肤穿刺点至静脉穿刺点进行皮下局部麻醉。

(5)钝性分离:用10mL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从皮肤穿刺点注入皮下为6~7mL,或从皮肤穿刺点及静脉穿刺点两边各注入皮下约3mL,边进针边推水,边退针边推水。

(6)扩皮:使用扩皮刀,扩大穿刺点,再用扩皮刀沿导丝上方,与导丝成平行角度做皮肤切开(切皮厚度取决于组织的厚度,注意不能切割到导丝)。

(7)沿导丝送入扩张器,使插管鞘进入血管,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内芯,确保插管鞘不移位,将导管自插管鞘缓慢匀速送入血管,在心电引导下将导管送至预测长度,撤出插管鞘并撕裂,撤出支撑导丝。用隧道针钝端以5°~10°角刺入,从穿刺点位置向静脉穿刺点处做2~4cm长度的皮下隧道,保持隧道针两端均在皮肤组织外。

(8)将导管尾端与隧道针螺纹连接,一手轻按穿刺处导管,另一手通过隧道针将导管从皮下隧道拉出一定长度,保持导管尖端不发生变化。

(9)修剪导管长度,安装连接器套件,并冲封管。

(10)静脉穿刺点处用无菌小方纱覆盖并用免缝胶带黏贴,皮肤穿刺点用无菌小方纱覆盖,无菌透明敷料无张力覆盖贴住两个穿刺点,固定并包扎。

1.3 指标观察

对患者进行为期16周观察,观察并记录患者导管异常事件(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及并发症(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

2 结果

40例患者经隧道式PICC置管后,无导管异常事件发生,有1例患者出现渗血,占比2.50%;1例机械性静脉炎,占比2.50%。

  1. 讨论

PICC有关并发症的出现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而且会提高治疗成本。因此,改进穿刺方法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穿刺效果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隧道式PICC具有安全可靠,禁忌症等特点,临床血管条件较差患者起到了安全置入PICC的方法于出血、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移位、血栓性静脉炎等方面有较好的降低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

降低治疗成本[2]

本次研究中在肿瘤患者中采取隧道式PICC置管,结果显示,40例患者经隧道式PICC置管后,无导管异常事件发生,有1例患者出现渗血,1例机械性静脉炎。提示隧道式PICC置管能够减少导管异常事件及并发症的产生。笔者分析认为,隧道式PICC适合传统PICC适应证,尽管隧道式PICC较传统PICC手术过程更为复杂,但是能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穿刺点出血和导管移位等并发症。隧道式PICC所建立的皮下通道能有效地阻断细菌向深静脉内的传播,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此外隧道内局部皮肤组织压迫穿刺点使渗血率下降;同时隧道内的皮肤组织能起到固定导管的作用并有效地防止导管移位和脱管[3]。针对PICC静脉置管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置管能有效地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及控制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并发症,且不增加治疗成本,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在肿瘤患者中采取隧道式PICC置管,可避免导管异常事件发生,减少渗血、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产生。

参考文献

[1]唐锦梅.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135-137.

[2]郑晓纯,范玉滢,杜爱红,等.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61-164.

[3]范彬,黄芬与梅孟雪,隧道式PICC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第一作者:钟卫晖 女 1984年1月  主管护师 籍贯: 江西瑞金 研究方向: 静脉输液 肿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