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融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融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

迟寿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

【摘要】《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主干课程。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理念合理融入专业教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通课程教学全过程,学工协同,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欠缺等等。在此背景下,更要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中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中医药的入门课程和主干课程,面向大学新生授课,是开启中医药学宝库的第一把钥匙。如何有效发掘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奠定专业德育基础,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中医药自信教育的重要方面,守正创新是思政教育和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向一致,但具体的融入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发掘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引入经典论述和生动案例,言传身教,自然融入,学工协同,打造特色,凝练成果,探究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融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努力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1目标导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实现目标为方向,是根本点。目标导向放在教育领域,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思政方面,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入手。

1.1围绕培养目标,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知识与能力角度,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初步建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各科诊治奠定理论基础,以及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围绕培养目标,完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现及自身建设

专业教师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精心设计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标的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路径,还要持续提高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2问题导向,建立富含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指引,是出发点。问题导向放在教育领域,主要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立德树人为高校立身之本,是实现“怎样培养人”的正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国情、时代挑战,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遵循。本研究试图从这九个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富含的思政元素。

2.1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在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时,引入毛泽东、习近平两代领袖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举例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防治优势,总有效率在90%以上[1],结合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2 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在讲授问诊问寒热知识点时,举例屠呦呦响应党的号召,研究发掘抗疟药青蒿素,并以身试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2.3 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在讲授外感病病机与辨证知识点时,举例全国道德模范、“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4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在讲授病理产物性病因瘀血知识点时,举例新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2.5 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在讲授五脏知识点时,举例为党和祖国事业奋斗一生的铁杆中医、“国医大师”邓铁涛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打造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6 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在讲授体质知识点时,举例“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育创新思维。

2.7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在讲授养生知识点时,举例华佗创编五禽戏养生健身和我国第一批30位国医大师健在的7位中有3位超过百岁,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8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在讲授养生知识点时,举例“国医大师”与书法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9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在讲授防治知识点时,举例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药科学家,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3结果导向,探索专业教学、党政学工协同育人模式

坚持结果导向,就是以工作成效为标准,是落脚点。结果导向放在教育领域,主要解决“为谁培养人”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进一步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本研究主要从协同育人和教学评价角度入手,提升工作成效。

3.1 政治引领,专业主导,党政协同,培根铸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党务、学工队伍紧密参与专业教学,与专业教师共同深入发掘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探寻融入点,合理嵌入育人要素,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注重协同育人,实现思政内容与中医学基础知识体系有机统一,引入经典论述和中医药领域古今经典相关案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形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3.2 教学反思,科学评价,有效反馈,启智润心

教学反思包括技术性反思、实践层面反思和对自我教学的批判性反思,反思的直接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和育人能力成长。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水平等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以发展性、鼓励性、多样性、多元性为教学评价的原则,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有效反馈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是否通过课堂参与,形成了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了专业素养;学生是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家国情怀,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是否做到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言传身教,自然融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德智并育。

4自立自强、守正创新、文化自信,融通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

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三者相互承接、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本研究进一步提出自立自强、守正创新、文化自信是施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层面的三位一体,也是融通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的根基和路径。

4.1 自立自强是融通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的根本点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学生以个人自立自强投入到中国、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事业中去,以中医药事业自立自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2 守正创新是融通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以教师守正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和专业学习守正创新。这方面辽宁中医药大学提出“回归经典、固本培元、时时创新的中医药教育新发展路径”[2]可做为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

4.3 文化自信是融通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的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学生以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自信,进一步推动自立自强和守正创新。这方面辽宁中医药大学提出“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培树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手段,实现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契合”[3]亦可做为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程纯,晋浩天,苏雁,唐一歌.抗疫经验助推中医药教育守正创新[N].光明日报,2020-05-07(007)

[2]史冰洁,刘争清,石岩.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3):10-12.

[3]曾庆捷,马其南.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和实践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1):203-204.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LNZYJGSZY2019025

【作者简介】迟寿军(1976~),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