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中医院 471600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护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研究组患者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和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7,P<0.05)。研究组气道阻塞、脑疝、中枢性发热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8,P<0.05)。研究组患者的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专科治疗时间及初步处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3、3.140、3.178,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FAM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6、3.860、4.142,P<0.05)。结论: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干预效果确切,能提升其救治成功率,改善其近期预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缩短其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心脑血管疾病;应用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心肌组织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影响下突发急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坏死的心脏疾病,由于进展速度较快,可于较短时间内发生猝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显示,AMI患者易在前往医院的路途中失去生命,在该情况下,需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以改善其预后。院前急救的策略目的在于以最高效快速的将患者运送至医院接受治疗。本文旨在探讨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护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研究组患者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对照组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2.2±16.4)岁。研究组患者68例,男44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5±1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观察组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具体如下:
(1)组建护理小组:对组员开展统一培训,通过考核后参与工作。(2)急救出诊准备措施:医院接收到120急救电话之后,立即派急救车前往指定地点急救,同时将氧气瓶、吸氧工具等急救器械与血管活性、抗心脏衰竭类、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携带至求助地点;急救车辆出发后,值班医生和患者家属或者朋友联系,掌握患者病情基本情况,并指导其开展家庭急救,告知家属做好接车工作。(3)现场救治措施:立即开放静脉通路,检查患者病情,包括瞳孔改变、神志和呼吸循环功能等,第一时间输送氧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氧方式,输氧流量约为5~6L/min,浓度40%;同时静脉输注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的药物,并给予硝酸甘油缓解胸痛;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结束后,转运患者至医院内继续接受有关治疗。途中应做好患者的病情改变和生命体征监测,入院之后和有关人员详细交接,记录下院前救治情况。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检测,其中分为死亡、植物状态、好转、痊愈等状况。(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气道阻塞、脑疝、中枢性发热等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3)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包括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专科治疗时间及初步处理时间等指标,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4)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在急诊护理干预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肢体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气道阻塞、脑疝、中枢性发热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3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专科治疗时间及初步处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情况(x±s)
2.4两组患者预后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上肢FAM评分、下肢FAM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预后效果(x±s)
3讨论
院前急救指的是将患者由现场送往医院内接受救治前采取的就地抢救、监护和护送至医院的过程,属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当中一项重要环节,能最大程度缩短无治疗期,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院前急救能提升患者救治效果,迅速缓解其症状,促进其恢复。考虑原因是在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中,急救护理人员于救护车抵达现场之前,经电话和患者身边家属或者朋友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病情,尽快给出初步诊断,并指导其给患者实施初步急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治疗及预后;同时立即派出急救车辆,携带相关急救器械及药物,便于医师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展急救。医师至现场后正确识别和处理患者的病情,在院前急救中明确操作流程,界定抢救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多余步骤,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的合理衔接,从而提高抢救效率,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使其获得理想救治效果。另外本文结果发现,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干预效果确切,能提升其救治成功率,改善其近期预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缩短其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这对于广大医院开展心梗管理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参考,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虞志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院前急诊急救研究进展[J].世界复合医学,2020,6(04):190-192.
[2]蒙少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院前急诊急救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23):4-6.
[3]张楠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4):64.
[4]于少丹.刍议院前急救与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8):147-148.
[5]韦谱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院前急诊急救研究进展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