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2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在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心理及行为呈现初高度符号化的特征,通常表现为通过获取虚拟符号来满足自身的精神追求。然而,在追求符号认同时,青年群体又不希望被随意贴上符号标签。渴望获得流量但又不想成为流量,是当下青年群体在网络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针对此问题,我们选取了一档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访谈类综艺节目,以其节目内容和观众评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发现:①当代青年群体在内容上对文化碰撞、人生规划、家庭环境、性别差异以及心理健康这五个方面更感兴趣,②而在形式上,较之传统的信息轰炸,青年群体更倾向于互动式内容共创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 青年群体 网络流量 文本分析
一 研究背景
在后疫情时代,网络购物类、在线教育类以及虚拟娱乐类网络平台迅速发展起来。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21年3月,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达到5.3亿,移动端占比94%,日活跃用户达到2.3亿,已深度融入年轻人的生活。这彰显了在线社交平台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也点出了一个时代特征:人类社交活动的边界已被信息技术急剧扩展。然而,在享受数字化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数字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数据符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需要通过符号在互联网世界中进行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希望自己被随意贴上符号标签。这种矛盾在青年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作为当下互联网的主力军,青年群体是网络空间中的主要活跃群体和内容制造群体。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群,得益于能在人生早期就接触到互联网,以及更加完善的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年群体对数据符号看得更重要,其心理及行为特征也被高度符号化[1]。
自互联网兴起以来,在虚拟世界中聚集拥趸的手段随着网民群体的演变而层出不穷。当下,00后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值得注意的是,00后接触电子科技产品的年龄比以往任何一代网络用户都要小,这使得他们对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再创能力具有天然的优势。此外,在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最早的一批00后已经陆续从大学校园毕业,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人生感悟和思想高度,同时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所以,由这批青年网民群体所形成的粉丝群体在意识上以及行为上较之以往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在引导他们的网络流量的途径方面,也应与传统的网络舆情控制手段有所不同。
针对此问题,我们选取了一档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访谈类综艺节目,以其节目内容和观众评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试图找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互联网空间中的流量汇点,探索互联网中青年群体的注意力关键影响因素。
二 研究过程
1 数据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一档文化访谈类电视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非正式会谈》的每期节目由11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4个主席团主持及特邀嘉宾围绕不同议题展开讨论。议题内容涵盖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学、著名人物,也密切关注了世界各国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现实状况。在《非正式会谈》中,大部分节目观众会跟随此过程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节目中的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留下见解。而这些观点和评价能反映不同背景的人在面对同一个热点问题时的日常思维方式和内容,因此可以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数据。《非正式会谈》节目的网播权由哔哩哔哩网站持有。该节目自2015年至2022年的所有节目信息和观众评论都能在该网站获得。我们将采用网络爬虫来获取数据。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文本分析,挖掘出该节目引导和培养节目观众言行的关键过程。因此,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层面,我们借鉴了盛小平和唐筠杰对虚拟学术社区“经管之家”的分析过程[2],主要是依靠Python和KHCoder软件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以实现文本分析,并呈现最终的结果。
2 预处理
根据词汇间亲疏关系所形成的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反映文本数据中的主题信息,从而反映社区中用户的关注点。我们将据此对全数据文本进行初步的分析工作。依靠Python的Scrapy扩展包,我们在B站中爬取到了《非正式会谈》第2至第7季的用户评论数据,并根据B站官方提供的热度排序,筛选出了点赞数不小于10的有效评论内容。随后,我们利用KHCoder软件对全体文本数据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全数据的共词网络云图 |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节目观众的关注点可大致分为两类:①节目组人员;②节目组内容。前者一般包括了:描述某个成员的特征,或表达对某个成员的支持。而后者则涵盖了一些具体的议题,例如性别差异(6号)、地域差异(5号)以及文化差异及宗教信仰(1号、8号)等。
3 分析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节目观众的一些主要关注点,例如: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性别差异以及地域差异等。进一步地,我们利用LDA主题生成模型,从该类数据中抽取出10个主题类(如图2)。综合考虑图1与图2,我们决定从评论数据中提取出以下5个核心主题:①文化碰撞(#8);②人生规划(#6);③性别差异(#9);④家庭环境(#5);⑤心理健康(#10)。
图2 LDA主题拟合结果 |
我们接着从文本数据中抽取出观众对节目流程结构的评论数据,并提炼出关键词,绘制共现网络云图。根据图3所呈现的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观众们对节目的“提案”、“辩论”以及“互动”环节持有“精彩”、“好玩”、“棒”等正面评价。从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属性,观众更在意节目的趣味性、专业性以及互动性这三个维度。
图3 观众对节目流程的评价 |
三 研究结论
通过对《非正式会谈》节目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①青年群体在互联网空间中对文化碰撞、人生规划、家庭环境、性别差异以及心理健康这5方面的内容十分敏感,很容易在相关议题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寻找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同伴;②与此同时,在参与对某一议题的讨论环节时,青年群体对流程的互动程度以及总结者的专业水平十分看重,这体现出:青年群体会将“我能否阐述独立观点并被尊重”以及“我能否听到更有价值的观点”作为是否值得继续保持关注的重要标准。关注到以上两点,我们便能为如何引导青年群体的网络流量提出实践建议。
1 提高话题性
在互联网中,迅速聚拢一大批网民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抛出“让人有话想说”的议题。那么,选取什么样的话题能够迅速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力便十分重要。例如,一些学者在对青年群体的研究工作中,已经注意到“家庭环境”是与青年群体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之一。高汉祥等人的实证研究回答了青年群体在就业选择方面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于青年群体择业观的影响往往产生于人生早期阶段,拥有较高权力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家庭环境通常会使子女形成“子承父业”式的职业导向,而较高的家庭财富水平则会使子女更易偏向于“自由择业”[3]。胡小武和韩天泽关注到所谓的“青年断亲”现象,表现为从“亲不过三代”转向“亲不过两代”。研究发现,除了传统家庭关系嬗变,社会环境的刺激,城乡流动加剧等因素,互联网抢占了青年世代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也使得当代青年更愿意享受“人与网”而非“人与人”的生活方式[4]。
本文的研究工作还指出,不只是家庭环境,文化、人生、性别以及心理这几方面的内容同样是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的关注点。因此,欲捕获青年群体的网络流量,围绕这些话题安排内容不失为一种保持话题性、吸引年轻人的有效方法。
2 交付话语权
在互联网早期,网民们检索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弱。一旦某博主能围绕一个话题高密度地输出大量有关信息,无论信息是否为真,其都能迅速博得大量关注。对此的一个解释是,网民们在使用IT产品进行网络交互时,逐步形成的技术压力会刺激用户更倾向于效用的及时满足,例如快速获得认同感,迅速建立伙伴关系等[5],进而容易陷入“你说得多那你就是对的”的陷阱。
然而,00后职场文化凸显出了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个典型特征[6]:强烈的自我意识,即“若没有表达的契机,我宁愿选择不参与”。将此与本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我们可以断言:由于天然亲近互联网的青年群体逐渐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通过信息轰炸来获取关注的效果不大如前。原因在于:一者,当代青年对互联网中信息的敏感度更高,更擅长在大体量的信息中捕获到所需要的数据,技术压力相对而言不易形成;二者,随着专业素养的提升,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愈加丰富,能说的话更多,同时表达欲也更强烈。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想在WEB3.0时代获取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关注度,除了构造富有话题性的内容,还要注意随时调整围绕该话题的交流形式,使青年群体在其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未来,“倾泻式输出内容”的方式终将被“互动式填补内容”取代。我们也应顺势将更多的话语权交付给青年群体,尊重他们的个人观点,相信他们的专业素养,为他们塑造一个正面的、自由地、积极的氛围,由此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有效引导青年群体网络流量的同时,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共创。
四 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有诸多不足之处。在研究数据层面,我们仅使用了《非正式会谈》观众评论的单案例数据。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加入一些比较案例—例如与该节目形式几乎完全一致,却在2017年便停播了的《非首脑会谈》,以及与《非正式会谈》的节目内容相似,但讨论形式却有较大差别的《奇葩说》—来丰富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此外,在研究方法层面,我们采用的是文本分析方法。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可以考虑调整所得数据的结构,例如为每条评论加入其所指向的用户,从而嵌入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拓展本文在识别观众的用户特征时的分析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刘燕. 符号标签与竞争原则:青年追求精致生活的逻辑与特征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 No.298(12): 77-83+47.
[2]盛小平, 唐筠杰. 社会网络视角下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特征及规律分析 [J]. 现代情报, 2022, 42(01): 64-71.
[3]高汉祥, 黄婧, 许鑫. “子承父业”还是“自由择业”:我国城市家庭对子女职业预期导向的研究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 (05): 60-7.
[4]胡小武, 韩天泽. 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 (05): 37-43.
[5]SALO M, PIRKKALAINEN H, CHUA C E H, et al. Formation and Mitigation of Technostress in the Personal Use of IT [J]. Mis Quarterly, 2022, 46.
[6]吴朝进, 张金荣. “危险的休闲”——网络时代青年“摸鱼”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 (05): 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