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李新科

身份证号:441424197711063751

摘  要: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区域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地理位置因素等包括资本、资源、政策、劳动力、制度、行为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使区域农业经济总量增长,结构演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经济结构优化、转换、调整、升级夯实了基础,结构的演进又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了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成效,更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及总量的增长。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之源就是区域农业经济要围绕经济总量的递增,相应调整结构,在新发展模式下获得更大的利益。本文就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经济地理学;增长动力;研究

一、引言

农业经济是支撑工业经济、流通经济、文化经济等诸多经济的基础,区域居民随着社会传统、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明程度的递进发展,对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获得更多,从温饱需求发展到小康需求,再到中等发展水平,乃至现代化富裕水平的需求,具体体现在食物的多样化、绿色健康,赋予饮食文化等精神寄托;同时,对农业经济的生产负担要求越来越小,表现为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负担不断下降。农业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球各大农业经济体间的交流频繁,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农业经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分散经营农业等,都以相应的经营模式优势在各个区域取得了阶段性的大发展。新时代以来,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新阶段的发展风险与日俱增,亟须寻求增长动力,使区域农业经济焕发生机,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不断恢复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还引领了经济学发展的航向,为区域农业经济和众多经济分支奠定全面的理论基础,掀起了国内外农业经济兴起的热潮。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有了巨大的动力,促使农业经济结构加速演变,农业生产等农业经济的具体载体基于信息科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的支持,生产要素不断加快流通,区域间融合密度增大,区域农业经济的结构转型、资源配置、技术升级换代,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风险,减少了诸多经济发展的阻碍,区域农业经济总量普遍增加,增长动力十足。充分研究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内在机理、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对指导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就是高度概括现有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数据化、模型化处理,并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完整的数学模型。

1、核心 - 外圈模型

信息的流通,科技的发展,使得区域传统农业生产和经济水平、消费方式等不能满足日益提高且丰富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的需求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是以规模经营、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为假设条件的,比传统的数学模型方法更符合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比较接近现实。核心 - 外圈模型又称作中心-外围模型或核心-边缘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模型的一种,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提出,主要是解决说明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与落后农业为外围经济模式促成的因素及原因,系统分析解释经济的规模、流动、成本等要素间的作用,使传统经济学理论逐渐向经济地理学拓展。

2、传统预期模型

传统预期模型又称做理性预期模型或预期投资模型,也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根据经济活动当事人或者经营主体的理想预期而构造的计量经济模型,其行为取决于经济活动当事人或经营主体设想的决定经济变量的值,从而使计量经济模型导出的经济变量的数学期望与经济活动当事人或经营主体根据所掌握的数据信息所做的预期经济变量的数学预期相同。传统预期模型是综合考虑 传统历史、未来预期的一种动态模型,在经济学科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于调整经济结构成的本多少上。

3、区域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模型主要综合区位优势、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整合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比如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带等,就是利用产业区域和国际化贸易之间的关系,分析区域经济的优势及可靠性,从发展的关键因素出发,用数学模型得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模型。

三、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一)突出地理区域优势,有利于市场一体和城乡协同

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流动要素受阻,不同地域间的地方政策限制,使农业经济不能够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合作,使区域内的农业经济资源得到优化和全面整合,影响农业经济产业的调整。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使区域内的农业经济资源得到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减少了区域隔离所产生负面影响,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共同的发展与繁荣[9]。比如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京津冀3省市的农业经济规划为两区:即都市现代农业区与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创新经济增长动力培育模式。都市现代农业区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辐射环京的京津冀27个县市区,主攻现代都市农业,突出服务、优质、增收、生态、科技、传承6大功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果控畜,调粮增菜,强化京津菜篮子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增长;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和主食加工业,建设快速便捷、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加工物流网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环京津生态保育圈,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明,使服务城市、优质高效、健康生态、科技创新的农业经济实现田园景观化、功能多元化、绿色健康化、产业园区化、环境生态化。高效农业生态区为辐射146个县市区,主攻农业产业转型,承接都市农业产业转移,成为重要的外围保障支撑,突出生态涵养、优质高效、加工物流3大功能,提高京津冀都市群“米袋子”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经济增量增值,促农增收。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集约规模经营新动力

农业是比较脆弱的经济产业,分散单一的经营方式,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较低,产品同质化内卷严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时代和农业科技、市场需求向传统的精耕细作、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整合资源,贯通固有的行业界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集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比如,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种粮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围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集约规模经营新动力,相应调整相关内容,分别在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吉林、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安徽、江苏、湖北、黑龙江13个省份建立了粮食主产区,引导各地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良好发展态势。

(三)引导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受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农业经济一直与农村经济的概念相混淆,对于现代化的农村经济来讲,已经不单单是农业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多种产业兴旺发展的结果。新经济地理学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把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地理分析,推进了“一村一业”“一镇一品”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业、副业、食品加工、观光旅游、民宿等。

四、结语

新经济地理学下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方面 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要不断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薛庆根,朱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06):215-222.

[2]王益慧,程川,沈琼.新型职业农民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1,(10):81-87.

[3]张耀,曹俊杰.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1,(08):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