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区块链技术为智能合约提供了一定平台,打破了固有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交易领域,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块链智能合约不仅给世界贸易体系带来众多挑战,也给国内合同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文章主要分析了区块链智能合约特点、法律属性,针对如何完善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律规制提出几条建议,为区块链智能合约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法律规制;
前言:区块链技术是一种记录合同以及交易分类的账本,该技术解决了传统记账方法的问题,将每一笔交易在网络上全面公开。通过同步交易记录,在各个网络节点均可实时查询副本,但是无权更改或者删除记录。作为新型技术平台,这种技术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安全性能和去中心化能力突出,可以有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避免数据丢失。
1 智能合约概念
智能合约是一种计算机合约,该合约涉及多方执行任务。与普通合同类型不同的是,这种合约加入了计算机技术、算法功能,促使合同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解决了普通合同具有局限性的问题。合约可以存储于计算机中以及区块链站点上,当代码指令发生时,可以使用该协议,既可以阻止签约方擅自更改条款,也可以缩小监管空间[1]。具有以下特征:①可以有效保证交易安全性;②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费用;③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
2 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律属性
2.1 属于法律合同
由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符合普通合同架构要求,因此可以被认定为法律合同。首先,智能合约承载着交易参与者的合意。参与双方需要在订立过程中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愿后,将具体内容部署至区块链运行。其次,智能合约符合承诺架构。从设立至生效,整个流程涉及多个程序,合约内容需要具体且明确[2]。在整个程序中,符合民法“要约——承诺”结构,将智能合约归纳于法律合同范畴。
2.2 属于其他形式的合同
智能合约主要由数字代码构成,判断该合约是否符合民法规定,应从形式上研究。法律中规定了明确的合同形式:①书面合同;②口头合同;③其他形式合同。智能合约属于第三种合同。
3 完善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法律规制建议
3.1 构建协调机制
发展区块链智能合约首要任务是促进合同与法律制度协同发展,通过确定智能合约适用范围,构建合理的协调机制,以此来充分发挥区块链智能合约优势。机制建设前,应明确合约模式适用情形。由于科技发展速度飞快,造成法律法规具有一定滞后性,无法规制新型生产关系,在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时,则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履行效率的同时,保证当事人意思自由[3]。结合区块链智能合约运行特点,利用二进制代码,在每一个网络节点嵌入区块链数据,建立信任机制实现财产交易和价值交换,缓解效率与自由之间的冲突,以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对于一些长期关系型合同,或者存续期间不确定的合同,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适宜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合约执行后,变更较为困难,无法真正满足当事人相关需求。若合约发生变更,当事人需要通过诉诸法院寻求帮助,造成交易成本增加。对于一些简单的合约,则可以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如租赁合同等。尽管在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时,会限制参与者的意思自由,但是可以显著提升合约履行效率,减少合约履行成本。综上所述,明确区块链智能合约适用范围对于当事人意思自由以及合约履行效率均有重要影响力。
3.2 加强区块链智能合约灵活性
一旦区块链智能合约生效,则具备法律依据和基础,双方参与者有权变更合同、解除合同以及终止合同。区块链系统内,合约当事人会根据算法规则编写代码,再将代码发送至系统,当合约满足预定条件时可自动执行。此时,合约去中心化机制和代码自治将建立新的信任机制,以防止因素干扰合同执行情况,最大程度上按照当事人意愿,保证合约履行效率[4]。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沿用陈旧运行机制则无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会造成区块链产权以及权益发生变动,导致运行风险和经济损失提升。因此加强区块链智能合约灵活性至关重要。首先,在区块链智能合约中融合外部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编写至合约中,同时在代码程序中纳入最新法律链接。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合约内置程序可以进行自动检索,根据相关条款进行变更,保证合约履行效率。其次,在特殊情况下,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则应允许变更或者解除合约,限制当事人改变权利,以免损失扩大。最后,设置自毁指令,将合约状态进行合理改变,完成合约终止或者解除目的。例如,因某些原因造成合约无法正常履行时,参与双方可以将修改条例编写至自毁指令中,停止自动执行原有合约条例,实现修改目的[5]。上述可见,通过提高区块链智能合约更改灵活性,既可以有效缓解技术发展带来的众多问题,如不可变更、终止缺陷,也可以加快完善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律规制,有利于在各行各业中推广区块链智能合约,发挥合约实际应用价值。
3.3 统一区块链智能合约条款语言
统一区块链智能合约条款语言,可以有效避免翻译误差。如无法传递合约真实意思,极大程度上会阻碍合约法律效力判断。根据区块链智能合约代码转化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标准,编写合约示范文本,有效降低技术漏洞等问题的发生率[6]。在拟定相关内容时,应结合合约基本要素,杜绝法律明令禁止的事项,保障合约参与主体的意思自治。其次,细化管理区块链智能合约条款内容,弥补计算机语言存在的漏洞。例如,合约履行时间、合约履行地点、建立保证金条款等,明确合约参与双方法律责任和义务,防止合约条款不明晰发生纠纷。最后,研发新型技术,规范区块链智能合约计算机语言代码。将一种程序作为标准,可以有效降低语言模糊性,提高语言传达的准确性,平衡程序设计效益和设计成本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律规制更加完善。在设计新型程序时,当事人可以结合技术,与相关人员共同编写合约代码,必要时,可以将一些编写任务和翻译任务交由律师或者程序人员完成,以提高区块链智能合约设计合理性,降低技术风险和技术误差。
3.4 多方配合打造协同共治局面
结合一些区块链智能合约中存在的安全漏洞问题,应建设“共享法律服务”新模式,通过多方配合,打造协同共治局面:法律治理、科技治理以及多元主体监管。首先,法律应承认智能合约属于新型合同,并具有一定法律地位,基于此,制定配套基本制度。例如,引入免责例外制度(关于免责例外发生情形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由于区块链技术数据传输匿名性,造成身份欺诈;第二,由于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因素,造成合同责任法定免除等)等。其次,构建协商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得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当事人可以积极参与合约条款协商,以减少合约漏洞,降低修复成本。最后,为了提高智能合约监管审计功能,需要成立合约审查机构。正式推出智能合约前,审核人员必须根据代码安全核查机制进行全面审核,以此来抵御系统风险[7]。经过审核后,为智能合约颁发上线许可。与此同时,审核人员可以结合紧急调节机制辅助审核,根据《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接受社会监督”条例,及时上报合约漏洞。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接收到漏洞修补任务时,则应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消除漏洞。
结论:区块链智能合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法律合同,受到法律规范约束,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现存司法体系与区块链智能合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和冲突,阻碍了区块链智能合约发展以及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相关人员应结合现存问题,融合技术与法律,优化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律规制,保障区块链智能合约合法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泽枫,吴广海.区块链下智能合约的民法思考[J].百科知识,2022,000(27):20-22.
[2]赵衍毅,马卫东.论电子提单流通中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法律规制[J].大连大学学报,2022,43(03):51-57.
[3]焦经川.区块链与法律的互动:挑战、规制与融合[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3):128-144.
[4]高明华.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块链审计风险识别及防范[J].财经界,2021,000(36):176-177+190.
[5]喻婵.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风险与监管机制构建的研究[J].营销界,2021,000(39):46-48.
[6]张亚飞,黄思莹.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00(15):110-113.
[7]金璐.规则与技术之间: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研判与法律规制[J].法学杂志,2020,41(07):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