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实践与运用——以饶平县丁未革命纪念亭周边景观改造提升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新中式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实践与运用——以饶平县丁未革命纪念亭周边景观改造提升项目为例

刘玥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14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公园建设也日益增多。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公园设计的语言与手法也有趋同的潜在趋势。背靠我国悠久的人文底蕴和造园历史,如何将中华古典园林的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就成为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背景介绍,说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以及场地现状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为新中式园林的概念、理论基础与造园手法,总结出可以应用于本案的借鉴学习要点;第三部分是具体描述方案的设计思路、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方案,重点说明如何融合新中式景观与公园设计;最后第四部分,通过上述的研究内容,总结出新中式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可以应用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手法。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公园设计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概况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毗邻揭阳、汕头。近年来,随着十三·五规划“加快绿道网建设 打造宜居生活圈 ”目标的提出,潮州市对公共景观的规划设计逐渐增加。作为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当地的建筑都有着浓厚的潮汕民居格局特色,而园林大多为古典传统园林,古色古香。因此,将过于现代的设计手法应用在潮州市的公园设计中显然与周边环境是不统一的。

本项目位于饶平县北部旧城片区,周边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为主,是旧城组团内重要的绿地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将结合项目周边环境建筑风格,从新中式景观的角度,结合功能的实用性,围绕当地文化和建筑风格特点把握景观细节方向,塑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

1.2 场地现状

场地现状为老旧的城市公园,整体呈现出功能设施破损、建筑风格杂糅的情况。

2. 新中式景观的设计理论基础

2.1 新中式景观的概念及起源

新中式景观演化自古典园林,是对中国传统景观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在中华历史文化下对于理想居住环境乃至山水环境的构想。龙金花在《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中提到,“新中式景观”其实是反映了我们自身的文化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邂逅的产物,结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保留了传统文化又突破了传统风格对于造园材料、手法中的局限性。

2.2 新中式景观的发展

谈起新中式景观不得不提的案例既是深圳万科第五园,其标志着新中式风格用于设计领域的开始。其将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月洞门、坡屋顶等传统元素以一种及其几何化的手法演绎在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后来上海九间堂等优秀作品诞生后,新中式景观更是以高度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原因在国内被广泛推崇,更是为其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手法及其在公园中的应用

3.1 造园思想

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级:一是起源于商周时期礼乐思想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和谐统一,即无论在形式还是功能上,园林建筑要和周围环境相统一,也强调轴线与秩序带来的节奏美感,与崇尚效仿自然山水。二是演绎自魏晋时期的“诗画同源”,借由古典园林造景,并借由造景表达园主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描摹与个人意志的抒发,体现在楹联与匾额,乃至山石水系的关系中。三是“天地四时”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古人宇宙时空观念的理论体现,可见于建筑空间中的虚实、远近、光影的变化。

3.2 造园设计手法

王云静在《公园设计中的新中式景观设计》中提到,新中式景观造园手法包括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等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外,还包括有“恢复传统法”与“重新诠释传统法”。前者主要指传统园林的布局模式在现代公园中的重新应用,后者主要指现代设计中的新材料、新形态重新构建在传统园林景观元素中。本项目将以前者为主,强化空间轴线控制,后者为辅,在亭廊构架等元素上重新演绎中国传统建筑制式。

4. 新中式景观的造园实践

4.1 设计定位

以启动未来,打造饶平城市公园典范为目标,通过提升公园景观风貌,融入独特文化体验模式,打造饶平县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城市公园。

4.2 总体设计

4.2.1总体方案

公园以“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至滨水长廊四个节点打造视线连贯的景观主轴,环形园路串联起红色革命回溯区、文化活动区、滨湖游览区三个功能区和五个景观节点,打造中山公园“学·聚·憩”市民体验生活圈。

4.2.2景观结构

整体公园呈现“一轴·一环·三区·五节点”的景观结构,以一条东西向景观轴线串联起重要节点,并作为场地最主要的视线通廊。

4.2.3功能分区

公园分为5个功能区块:红色革命回溯区、滨湖游览区、文化活动区和位于主次入口的主入口广场区、次入口广场区。

4.3 详细设计

4.3.1红色革命回溯区

红色革命回溯区强调以丁未革命纪念亭为核心,轴线型广场空间的营造。空间上分为两部分,包括雕塑广场空间及纪念林下空间。雕塑广场在现状广场基础上,通过特色地面铺装构成历史轴线,景观看台营造互动的历史体验空间。纪念林下空间则是通过连续多变的空间及特色景观小品构建历史感知与游憩休闲于一体的历史互动空间。

4.3.2滨湖游览区

滨湖游览区设计在保留现状湖体的基础上,延续雕塑广场历史轴线。在拆除原有折廊与公园管理处后,于轴线尽端设置湖畔水榭,使其与折廊形成丰富的滨水活动空间,提供可观、可玩、可憩的湖畔重要节点。在保证历史轴线延续及视线连贯的同时,丰富滨湖体验空间。

4.3.3文化活动区

文化活动区原有绿地郁闭度高,植物生长杂乱,空间使用率较低。设计针对现状植物进行清疏,打造开阔的阳光草坪及活动广场,设置休憩廊架,使之成为公园内最具活力的功能片区。

4.3.4主入口广场区

主入口广场保留原有格局,对现状入口大门进行改造重建,拆除入口景墙,形成通透舒朗的入口空间。公园入口空间尺度较小,而现有大门整体比例过大,为营造通透舒朗的入口景观,新建的牌坊保持了“三间四柱”的形式,由原有的八柱减到了四柱,在侧面的体量缩小的基础上,牌坊的正面气势不减。

4.3.5次入口广场区

    次入口广场在拆除原有儿童游乐场地后,通过设置中轴水景广场形成具有标识性的入口空间。广场配套管理用房等设施,满足园区内游客服务及后期管理需求。

4.4 专项设计

4.4.1建筑设计

牌坊以浅黄色石材为主要材料,显得明亮大气。四座墨石须弥座添加在柱底,给予牌坊沉稳严肃的气氛,其顶部则为青色琉璃瓦顶,给牌坊添加一些亮色和活力;围墙设计使用仿古设计,将漏窗、隔断等古建元素融入其中,虚实结合,打通公园内外空间。不同深浅的灰色石材使用,给予石墙丰富层次。

4.4.2植物设计

场地有着深刻的民国时期的历史革命感,通过对历史性、纪念性景观的理解,且运用相关的植物搭配手法,营造庄严肃穆、舒适休闲、四季多彩的植物景观空间,展现景观空间的独特氛围。

5. 总结

通过深入分析新中式景观的概念与造园理念,学习造园手法,可以得知其在公园设计中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强化城市形象。以本案为例,在新中式景观的理论指导下,对公园设计风格进行了定位,将丁未革命纪念亭周边景观打造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公共环境空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市民提供了身心愉悦的公共空间,也是新中式风格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 考 文 献

[1] 秦岩. 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R],2009,10(3):12-14.

[2] 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D].《园林》,2009年.,10:42-43.

[3] 于硕.新中式景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R],2015,6:1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