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学院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业课程,可以结合金融市场及金融行业的需求,融入“家国情怀”、“民族自信”、“诚实守信”、“职业操守”、“法治意识”、“求真务实”等思政元素,引导和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和操守,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本文以《金融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专业课教学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本文认为,在一定的思政主线下进行课程重构,辅以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能够让专业课的思政更系统化,价值引领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突显和有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融合
金融行业大多与金钱打交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一线的金融基层工作,如金融营销、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纳会计、客户经理、柜面服务等,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高,较容易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或发生诱导客户事件。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帮助学生了解金融专业和金融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未成熟,诚信缺失、信息造假、内幕交易、违背职业操守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良后果。高校是人才的出口,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思政教育,应增强学生的金融职业道德素养,对促进市场和行业的理性化发展至关重要。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深入推进。本文以金融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分享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在融合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以点带面,积累一些有益经验。
一、《金融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
《金融学》对金融专业来说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是金融学专业的起点课程,同时也是金融专业其他课程的统帅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原理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内容上,它几乎涵盖金融的各个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内容:金融领域的基本范畴——货币、利率、外汇、信用工具;微观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的载体——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货币均衡以及宏观总量金融调控内容。从课程体系上看,本课程为金融学专业后续的课程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的框架,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的若干部分。因此,本文试着深入挖掘《金融学》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和案例,研究其如何与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以点带面,对金融类专业其他课程有借鉴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
结合金融市场及金融行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可以融入“家国情怀”、“民族自信”、“诚实守信”、“职业操守”、“法治意识”、“求真务实”等思政元素(详见表1),主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和操守,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课程知识点与思政融合的思路如下:
(一)金融领域的基本范畴
货币与货币制度的教学,分成五个小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分组展示五套人民币的演变历史,从了解到人民币制造防伪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崛起不断强大的历程,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和对人民币的敬畏之心。
信用部分的教学,在理解信用本质的基础上,借用国家助学贷款不良率居高的现象,说明学生仍欠缺诚信观念,继而提及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已经发展到第二代,让学生明白,在当今的社会,每个人的信用情况都时刻被记录。通过这些现象和案例,传递“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最后还辅以一些典型的失信案例,提醒学生加强对诚信的重视,从身边小事做起,珍惜个人信用。
利息与利率的教学,结合发生在校园或周边的金融诈骗、金融传销的反面案例,引导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法治意识,自觉抵制高利的诱惑,理性投资、理性借贷。
外汇的教学,通过讲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人民币在满足了出口规模以及人民的“可自由使用”程度两个条件之后得以在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案例,学生了解到这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是对中国的认可,对人民币与金融体系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着“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二)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部分的思政育人,可以重点放在法治教育和职业操守方面。讲述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赖小民中国金融贪腐第一案的反面例子,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明白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树立职业操守。
金融机构体系,可以重点提及中国主导设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方面让学生查资料了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建设多年取得的重大成果,另一个方面了解亚投行是我国主导设立的国际金融机构,这两个思政元素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商业银行教学部分,除了知识点的讲授,通过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专题内容,为学生展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意识到传统金融业务与新的技术结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货币供给的教学,在学生理解了货币创造机制之后,要求学生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官方网站上查询货币供给历年的数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探究货币供应增长的原因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联系到津巴布韦面临的严重通胀,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这些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我国治理通胀的措施和手段。
通过上述的数据及资料查询,在探究事件原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四)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教学中,其中的“经济增长”这个知识点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如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等方面的经济成就,使学生产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应当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真正实现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教学中,在深刻理解货币政策各类工具特点后,引导学生查询下载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通过认真研读,了解在不同经济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尤其近年新推出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这些做法,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经济战略方向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
表1 《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概览
教学模块 | 课程教学内容 | 思政案例 |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
金融的 基本范畴 | 货币与货币制度 | 五套人民币的演变历史、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 | 爱国情怀、文化自信 |
信用 | 国家助学贷款不良率高以及我国征信体系的建立及发展 | 诚实守信、传递“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利息与利率 | 金融诈骗及金融传销的反面案例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 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和法治意识 | |
外汇 |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历程 | 培养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 |
金融机构 及金融市场 | 金融机构体系 | 中国主导设立、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的亚投行成立 |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 |
金融市场 | 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及老鼠仓等金融违法的反面案例;中国资本市场四十年发展历程 | 引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树立职业操守;培养道路自信 | |
商业银行 |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四十年发展历程;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 | 培养创新意识及危机意识 | |
宏观总量及金融调控 | 货币均衡 | 币供应增长的原因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的治理 |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
货币政策 |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研读《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 |
三、金融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反思
(一)尝试以课程思政为主线的课程重构
《金融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偏重金融基础理论框架的介绍,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仍以教材为主线,在此主线之上进行的课程思政设计,思政案例显得过于分散无突出主线,缺乏系统化和完整性。在课程思政推进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以产出为导向,在价值引领的主线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产出为导向,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为最终目标,以“金融改革开放”为主线,通过反向设计,重新将教材内容进行规划,内容的重构突出价值引领的思政主线,在主线引领下,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重构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专业课教师需要熟读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史。
(二)提高知识点与思政案例的融合度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如果单纯突兀地讲思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专业课教师应努力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到教学中,避免生硬的、牵强附会地与专业知识点结合。提高知识点与思政案例的融合度,就是力争做到“自然呈现”。所谓“自然呈现”,就是不刻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选取某个思政案例,这个案例如果当成知识点案例也是非常符合的,那么它就是最优的思政案例。比如,我国第一代到第二代征信体系建立的案例,与“信用”的知识点直接相关,每个人在信用活动时形成信用记录,征信体系就是收集记录个人信用记录的,通过讲授征信体系收集的信息种类,时刻提醒学生要诚实守信,珍爱个人信用。还比如,中国资本市场四十年发展的专题,既能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展现于学生面前,了解到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学生能自然而然产生道路自信。
(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仅简单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育人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管齐下,让学生具备更好的专注力,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更能加深对思政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可以综合采用微课视频展示法、案例讨论法、分组展示法、知识竞赛法等。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发布某个案例(可以是视频或者时事热点),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参与性;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类等小活动,如征信知识竞赛,可以加深学生对征信系统的认识,诚信的观念也自然而然植入学生心中;如我国五套人民币的发展,学生可以分成五个小组,课后查阅资料,做成展示的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教师点评打分,并供大家点击观看;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对于近年推出的各种SLO、SLF、MLF、CRA、CBS等各类工具,可以做成通俗易懂帮助记忆的微课视频,供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和巩固。
(四)完善思政案例库等课程资源建设
思政案例不应一成不变,建设内容丰富、素材多样的思政案例库,有利于专业课思政的开展。《金融学》课程涉及金融领域方方面面,教师应多方收集相关的纪录片、新闻事件短视频,或自己剪辑制作专题视频、也可以是往届学生的优秀视频展示作品等,还可收集与金融相关的网站、网址链接或微信公众号等等。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相应有两套以上的相关配套案例,发布于教学平台,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开展,也可以用于课后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此外,由于金融行业的政策、形势是日新月异的,表1中的思政案例可能是适合当下形势的,形势发生变化后的案例库的素材也要根据形势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五)课程思政执行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是检验“思政元素”是否通过教学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检验最终课程思政是否真正有效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如在课后习题布置的环节,设置部分题目涉及思政元素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课后习题的反馈,可以得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来不断改进教学,这也是进一步巩固课程思政的好办法。还有,可在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设置问题来调查学生对课堂上传递的“思政元素”是否都准备的“捕捉”到,通过数据的分析了解执行效果,以不断反馈教学改进教学。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如笔试试卷部分,可以加入知识点与思政点结合的考题;如口试、展示等其他考试形式,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基金项目】:桂林学院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教师“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
[2]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4):141-143
[3]王 倩.《金融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3):42-45
[4]梁红,等.基于OBE 理念的应用型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以《税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4):110-112.
[5]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谭艳斌/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副教授(广西桂林541006); 胡乐天/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广西桂林 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