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大岚中心小学
[摘要] “循环小数”在生活中不常出现,教师往往根据经验判断学生对于该知识是“零起点”,课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构建新知。但通过实际教学和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已经走在教师预设之前。对于这类原预设是“未知”,实际有认知基础的新知识,该怎么教学呢?笔者采用有效的方式改变循环小数知识原有的呈现顺序。课堂再次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除法竖式计算兴趣,更引出了学生“真疑问”,引发了“真思考”。实现了对循环小数的认知,从已知走向深度探究的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情以问引学深度探究
“认识循环小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循环小数的意义、产生过程、读写方法、认识循环节、商的分类、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各知识点教学顺序如何安排和取舍?生活不常见的新知识,学生有认知吗?成为笔者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一次实践“破”认知
笔者在参加一次公开课中提前一周抽到了这节课。在翻阅教材和教师用书,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实施了第一次试教,新授环节教学流程如下:
这样的设计主要遵循了《教材》的编排思路,也参考了《教师用书》的课后案例。但在第一次实践中,学生对循环小数并不是一无所知。很多学生已经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会写循环小数(简写)、大致能说出循环小数的概念(特点)、能区分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但由于教师采用“零起点”的教学,学生只能“扮演”零起点,教师想要什么,学生给什么,完全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
“零起点”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但是否真正“零起点”,通过第一次的实践,笔者深切感受到学生远不是教师所想的一无所知,教学起点没有把握准,起点定“低”了,教学知识呈现顺序需要调整。
(一)多课时的计算,产生厌倦情绪。
在学习“循环小数”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课时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学生对于计算已经产生厌倦情绪,况且还是除不尽的竖式计算,计算更复杂, 更提不起兴趣。比如,前一节“商的近似数”,商需要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等,竖式计算的复杂程度已经很大了,再遇到“循环小数”商的小数部分计算到第三位还除不尽时,自然就没有兴趣了。因此,如何在这节课中,突破计算的厌倦情绪,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计算中收获乐趣和价值,需要教师课前思考。
(二)为什么要算多道除法竖式题?
教学中经常讲任务驱动,但这三道竖式计算题,因何驱动学生?大多数学生很茫然,在很被动的情况竖式计算三道题目。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要算?”只是因为教师要求,显然提不起学生兴趣。而真正能驱动学生主动去竖式计算,并且产生很大兴趣的前提是,有能刺激他们的“点”。这个“点”就是:在竖式计算中会有“大发现”,并且这种“大发现”会随着这三题,越来越“神奇”。这样,学生就有兴趣去算一算,有何发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循环小数”这节课中,确实需要计算,并且还不止一两次竖式计算,那如何告别“枯燥”的计算教学,如何在计算前给予学生强有力的兴趣刺激,这是需要课前教师思考的。如何把“计算教学”,上课的有深度,有挑战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以“问”引学
在上课最后的展示中,笔者通过合理应对学情、放大探究过程和有效突破难点三个环节,以“以问引学”的教学方式,改变教材知识呈现顺序,将“循环小数的产生”后移,把其余教学内容提前,引发学生从“已知”走向深度“探究”,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应对学情。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情大体可分为 3类:1.一无所知;2.半知半解;3.了解很多。而关于“循环小数”,由于生活不常接触,教师根据经验判断学生的学情是:一无所知。
通过前期的实践和调查发现,学生对循环小数的写法、循环小数大致概念、有限无限的区分,甚至是循环节。学生又是怎么知道的?可能是在书本上看到的,也可能是上一节“商的近似数”例题竖式多算几位后,发现是个循环小数,以及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的迁移。
学生真的了解循环小数吗?当然不是!这些已知仅仅是表面的,浮于文字。但学生会认为:我都知道了。也就无动机和欲望。那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基于现实学情,通过以问引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已知充分暴露呢?笔者在课堂中提出了以下3个问题,意图有效暴露已知,以学定教,并且将细碎且学生自学就会的内容提前,以便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
[教学片断 1:]
(1)关于循环小数,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生 1:我知道循环小数就是后面数字会重复出现。
生 2:循环小数就是小数部分有数字是重复的,有很多,比如:3.11111... 生 3:循环小数的重复数字是写不完的,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你能写出一个你认为的循环小数吗?
三位学生上黑板书写:5.666...6.272727...0.314314...
(3)关于循环小数,还有哪些知识呢?
让学生进行自学(了解循环节、循环小数简写、无限小数等知识。)
三个问题,充分暴露学情。第一个问题: 充分暴露已知,了解学情,发现学生不是一无所知。第二个问题:展示学情,以学定教,学生写什么,后续教什么。第三个问题:有些未知,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看明白的,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减少课堂的灌输。7-8 分钟时间,将“循环小数”这节课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点基本教学完,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
虽然“循环小数”生活中确实很少用到,但对这一类知识,教师切不可仅凭经验断定学生是一张“白纸”,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真实的学情,合理应对。
(二)放大探究过程。
有句广告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对照教学,就是应更加注重过程性学习。什么样的学习过程, 能够引发学生关注着沿途的“美丽风景”呢?有趣好玩的、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 是学生喜欢的。它既符合了学生年龄特点,吸引了所有学生兴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深邃数学知识的欲望。
通过合理应对学情,学生已经学会了循环小数的读写、循环节、简便写法等知识,学生对循环小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实践表明:学生对循环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知之甚少,也容易忽视。因此,在课堂中要把“循环小数的产生”作为探究重点,放大探究过程。
如何通过以问引学,放大循环小数产生过程的探究呢?笔者,在实践中通过以下 2 个问题,触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教学片断 2:]
(1)你已经了解了循环小数这么多知识,对循环小数还有什么疑问呢?大胆提出来吧。
生 1: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是什么关系?
生 2:循环小数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 3:为什么会有循环小数?
生 4: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呢?
(2)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有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呢?
生 1:因为竖式中 3×4=12,商 4,13-12 余 1,添 0,3×3=9,商 3,又余 1, 再添 0,3×3=9,商又是 3,余数又是 1。余数一直是 1,添 0,商也一直是 3, 永远写不完。
生 2:竖式计算过程中总是“余 1”,添 0 后继续往下除,商一直是 3。生 3:因为竖式中一直出现 10-9=1,所以每一次的计算商后面就是 3。
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关注“循环产生过程”,为探究重难点做铺垫, 也是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引发学生去关注:为什么会有循环小数?第二个问题:关注“循环”的本源:是因为在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也可以认为是某个计算过程不断重复出现),导致了商的小数部分有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两个问题,放大了学习过程,让学习过程更有思维的深度和厚度,也让原先跃跃欲试,自认为“已经知道”循环小数的学生静下来思考和探究。
三、结语
“以问引学”的设计理念贯穿整节课,既有教师的适时提问引领,更有学生提问引发更深入的探究。这节课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对学生已有学情和真实疑问的高度关注和有效合理应对。何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唯有暴露学生已有的真实学情,并且研读教材的编排。通过“以问引学”方式,达到“以学定教”目的。
如何做到“以问引学”?教师不妨从合理应对学情、放大探究过程、有效突破难点等方面着手,展现真学情,引出真疑问,使学生走向深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何晓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J]. 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 2019(1):0211-0211.
[2]张敏. 启迪思维激励提问——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版), 2019, 000(003):202.
[3]马永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 祖国, 2017(15):251-251.
[4]吴贤. 提升儿童数学学习"提问力"的实践与探索[J]. 小学数学教师, 2020(1):17-20.
[5]高坤磊.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9, 000(008):181.
[6]覃武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策[J]. 新课程.小学, 2016, 000(001):P.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