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术后延迟拔管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3
/ 1
摘要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ALCAPA并进行手术矫治的44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5岁,体重范围为4~97 kg,中位有创通气时间为66 h。根据有创通气时间进行分组,将有创通气时间>66 h作为延迟拔管组,共23例;将有创通气时间≤66 h作为非延迟拔管组,共21例。超声检查记录所有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二尖瓣瓣膜反流情况,收集两组患儿诊断分型、术前红细胞压积、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血管活性药指数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等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ALCAPA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儿中,成人型占59.1%(26/44),婴儿型占40.9%(18/44)。冠状动脉移植术43例,Takeuchi术1例。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或无反流21例,中、重度反流2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其中4例为残留肺动脉瓣上狭窄。术后延迟关胸11例,应用体外膜氧合5例。与非延迟拔管组相比,延迟拔管组患儿的中位年龄较小为0.67岁,术前红细胞压积较低为(32.32±3.7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拔管组术前诊断为婴儿型占65.2%(15/23),术前二尖瓣反流为中、重度占73.9%(17/23),高于非延迟组的14.3%(3/21)和28.6%(6/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拔管组患儿术后24 h的LVEF为(42.77±20.60)%,低于非延迟拔管组的(57.80±10.66)%;术后24 h最大VIS为(16.94±9.92),高于非延迟拔管组的(9.87±3.9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0/23),高于非延迟拔管组的9.5%(2/2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ALCAPA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患儿年龄越大,延迟拔管的风险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