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2
/ 2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葛昌友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清远  511500

【摘要】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将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打破专科学历的天花板。本次改革,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高职院校教育在职教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根据“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出现的学生个体差异、师生比失调等困境,提出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专业量化考核与激励机制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个性化;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意义

现阶段,导师制已经普遍应用硕士生以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培养,还应用于部分院校教育的本科生培养,是被证实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办法。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见长的教育,因为职业技术能力及学术研究能力存有类似的思维方式,因而导师制课堂教学的一些先进教学方法及观念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且如今高职院校学生显现出个性化发展愈加突出的势头,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难题。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由于在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有着:鼓励高职生角色定位、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指导高职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挖掘与培养高职生的操作技能专长、指导学生求职等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采用导师制进行个性化教育试点与探索,将专业个性教育和班级制教育有机结合,发掘部分杰出高职学生个性化特性,培养具备比较高专业整体素质的高职专业人才,为培养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品学兼优的中高级知识型及实用型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二、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有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三种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制是以班级为基础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该制度虽然是主流形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该类机制的主要弱点是:对管理者要求中较高,管理者要对所有繁杂事情具有耐心,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耗费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辅导员制一般按照专业或者是按照年级的划分管理对象,该种模式也是目前高校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主要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需要管理学生多,理想情况下是1:200,但实际情况往往超过这个比例,导致辅导员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辅导员由于年轻化、经验不足或者专业不对口等原因,难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个性化的教育给与专业的指导。

导师制是指高校为学生指定专业指导老师。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导师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指导老师的相关制度不太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的导师制处在尝试阶段,施行的范围及形式还存有许多差异,没制订相应的规则、制度。其次,导师制中的导师主要职责不明确,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出现导师指导随意、流于形式等现象。其三,导师制中导师指导学生形式单一,普遍采用像辅导员工作类似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导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背景下的导师制

推广导师制,应该重点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课程内容、指点形式等等方面展开调整及变革,根据学员个性化发展的态势,在实践中一直摸索及完善各项管理体制,保障导师制形式的顺利推广。重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明确导师职责,完善导师评价体系

导师制试行初期,一般采用与辅导员制相互配合、协同管理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导师主要职责,负责的主要模块,避免与辅导员出现工作重合、互相推诿的情况。不断优化导师评价体系,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将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育督导的评价等纳入导师评价体系中,实现多视角全方位考评。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创造评优争先的机会,促进考评系统不断优化。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引领新时代教师在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育教学能力为重中实现专业发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发展。

2、搭建导师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高校为导师团队搭建导师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询到导师相关信息,包括导师个人简介、教育理念、擅长领域等等。让学生根据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个性化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择的导师无法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可以在平台上继续选择其他导师,建立相应的导学关系。这种流动的导学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在学生和导师多次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双方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促进相互进步。

3、实施企业实践模式,提升青年教师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自身尚且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应该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夯实课堂教学基本功。一是实施“青蓝工程”计划,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至少1位校内教学导师和1位企业实践导师,实行双导师管理,充分发扬“传帮带”传统。二是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活动,开展说课程、说专业,通过常态化听课、讲课、说课,检验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三是各系组织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积极开展培训、考证等工作,努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4、针对学生个性化,丰富指导方式

目前高校很难实现“一对一” 的导师制模式,可以通过弹性安排指导时间,丰富指导方式等,最大化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增强对学生的“针对性” 辅导,通过“精准”教学,化繁为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分层辅导,结合学生兴趣发展爱好,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兴趣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通过师生真诚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指导手段,紧随信息化和新媒体的脚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社交媒体,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制度的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根据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围绕服务学生,精准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不同学生群体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行导师制,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良.校企合作背景下导师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2012(20).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05).

[3]孙延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卢璟.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困境及发展策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03).

作者简介:葛昌友(1990.11-),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