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2
/ 2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林大艳

会理市人民医院四川  会理  615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下肢骨折手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0我院收治的7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对照组(n=39,采取全身麻醉),研究组(n=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比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均较少,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手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缩短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推广并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全身麻醉;不良反应

下肢骨折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局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患者机体功能逐渐衰退,一旦发生骨折不容易愈合,还容易引发肺炎、压力性溃疡、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在治疗骨折方面多采取手术的方式,手术过程中需要实施麻醉以减轻疼痛感并促使手术顺利进行,而老年患者因自身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降低,因此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极为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下肢骨折手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到2020我院收治的7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对照组(n=39,男/女=21/18),年龄及均值41-78(58.52±3.25)岁;研究组(n=39,男/女=20/19),年龄及均值40-76(57.86±3.31)岁,一般资料后得出P>0.05。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2)可耐受手术;(3)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认知、语言表达能力障碍;(2)麻醉禁忌;(3)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术中采取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给予静脉麻醉诱导:根据患者体质量计算给药剂量,0.03mg/kg咪达唑仑注射液、1.5mg/kg丙泊酚乳状注射液、3μ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观察患者以意识反射消失后经静脉给予0.6mg/kg罗库溴铵注射液。麻醉生效后放置喉罩并与呼吸机连接给予人工给氧,维持氧浓度60%,给氧量在1.2L/min。术中采用丙泊酚、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静脉泵注0.1μg/kg/min瑞芬太尼,结合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判断丙泊酚使用剂量,剂量在4-8mg/kg/h,必要时给予患者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术前10min停止注射麻醉药物。

研究组:该组患者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方式与对照组相同,麻醉生效后在超声引导下对坐骨神经与股神经进行阻滞,抬高患者患侧下肢,将软垫置于肢体下,穿刺点选在坐骨结节下方或者腘窝上方5-10cm处大腿外则的位置,超声仪垂直扫描股骨,主要观察坐骨神经横断面扫描数据,明确位置后以平行穿刺入针,达到坐骨神经后给予10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5%);接着将患侧肢体回归原位,超声仪扫描腹股沟三角区,明确股动脉搏动位置后观察股神经丛扫描数据,以平行穿刺法入针,在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达到股神经后给予10ml罗哌卡因(0.5%),麻醉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与对照组相同,术前10min停止注射麻醉药物。

1.3观察指标

(1)对比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2)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23.0,计数资料使用(%),检验以x²的形式,计量资料使用(),检验以t的形式,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对比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研究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均较少,P<0.05,见表1。

1对比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组别

拔管时间(min)

苏醒时间(min)

丙泊酚用量(mg)

瑞芬太尼用量(mg)

对照组(n=39)

18.76±2.12

14.14±1.25

312.25±10.21

0.93±0.42

研究组(n=39)

14.32±1.63

10.74±1.54

188.42±7.85

0.68±0.17

t

P

2.2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2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恶心呕吐

躁动

寒颤

发生率

对照组(n=39)

2(5.12)

4(10.26)

3(7.69)

9(23.07)

研究组(n=39)

0(0.00)

1(2.56)

1(2.56)

2(5.12)

-

-

-

5.186

P

-

-

-

0.023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临床治疗下肢骨折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合理的麻醉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并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全身麻醉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方式,具有阻断中枢神经的效果,然而全身麻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身麻醉后需要人工正压给氧确保呼吸系统正常运转并以静脉给予镇静药物来维持麻醉深度,若药物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患者脏器功能下降或者提前苏醒

[2]。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手术麻醉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超声影像的引导下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外周神经的具体情况,有利于准确地定位神经阻滞位置与走向,能够精准给予麻醉药物,减少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的剂量并缩短拔管与苏醒时间。此外,经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注射药物均通过一个部位就能实现大范围的神经功能阻滞效果,药效发挥快且不会对目标神经周围组织造成影响,可减少全身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通过超声影像还能够观察到药物达到下肢神经组织后扩散的情况,可准确评估麻醉效果以保证神经阻滞操作的有效性[3]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手术中联合运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可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风涛.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0,6(8):104-106,145.

[2] 张玉楼,杨献军,郭新科. 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观察[J]. 甘肃医药,2019,38(12):1109-1110,1113.

[3] 孔令军.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J]. 华夏医学,2020,33(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