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829199905274614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被追求,一代代学者为此付出了长期的不懈努力,科学性构成了教育社会学应有的学科属性。然而,教育社会学者在追求学科科学化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分析教育社会学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开拓新的学科视野。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不仅源自作为其基础学科的社会学所蕴含的人文属性,而且内生于其对教育领域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注,对教育公平的持久追求,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特有的研究视角,整体上表现为对身处社会历史之中的教育及具体的人的价值关怀。
关键词:社会政治性群体;社会发展;战略;基础地位
引言
群体极化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詹姆斯·斯托纳(James Stoner)在1961年发现。它首先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了研究,随后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陆续参与,研究内容从小群体决策拓展到公众意见研究。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给出了群体极化的定义,即群体成员在参与或接触讨论后,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观点比初始时更加极端。凯斯·桑斯坦还发现,互联网中可能存在群体极化现。对于社交媒体这一当下群体意见碰撞最常见的舆论场,正确地理解其中是否存在群体极化现象,对理解社交媒体中的用户行为、把握舆情发展的规律和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政治性群体的内涵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关系集合体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因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展面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大量服务供给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通常都会面临着一对多的关系场景。社会工作专业关系通常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放在社区治理场景中,会涉及更多的关系主体,如服务对象的家庭、亲属、邻里,以及其自身所处的志愿团队、社区组织等,这使得在社区治理场景中的社会工作关系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多变。社区治理中的复杂关系将是社会工作者经常要面临的现实处境,需要社会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具体场景中的不同问题、困惑、需求、期望或动力等,也需要社会工作者去寻求并获取服务对象与合作伙伴的最大限度的信任与支持。社会工作者若要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进程,首先就要秉承专业的价值理念与伦理守则,精准把握社区的关系本质与服务的关系场景,同各种社区资源主体与参与主体建立良好互信的协作关系。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焦虑
自1979年学科重建以来,教育社会学在我国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研究者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方法论等“学科论”基本问题,始终没有停下反思和探索的步伐。虽然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下简称“关系说”)构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流观点,但质疑和反思之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直未曾间断。在学科重建30年之际,张人杰教授认为,用“关系说”界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是“尚不明确”,而是“不甚明确”;他进一步推举吴康宁教授的“社会学层面说”作为判定研究对象凸显学科性格的标准。之后,程天君教授再次对“关系说”提出质疑,认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需由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来体现和确保,并有待明确乃至重写”。在学科性质方面,国内外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经历了长期争论,总体上形成了“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与“事实与规范兼有论”三种论点。此“三论”又关联着方法论层面“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经典论题,对此有论者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解不开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从学科自立的角度看,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必须是也只能是‘事实学科论’,但这又不可能。由此,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面临一个内在焦虑。”综上可见,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涉及学科“安身立命”的焦虑。
3社会政治性群体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运用
3.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从“内卷”到“躺平”,社会部分群体经过了从参与竞争并为之不懈奋斗,到自觉颓唐而逐渐放弃,以顺从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过程。此种心态并不代表着年轻一代慵懒成风,我们应聚焦此种心态并加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对“躺平”心态的消极影响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加深学生对“躺平”心态消极作用的认识。一方面,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躺平”心态,吸收“躺平”心态中遇事不慌、淡定从容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奋斗方向,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责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构建正能量环境,帮助他们提升责任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正视“躺平”心态,不能因噎废食,要将精力集中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之上,而不是每逢生活失意、选择失利时,都以“躺平”逃避。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首先要勇于尝试,未曾努力,何谈“躺平”。
3.2协同社区治理实践活动
城乡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三共联动”的目标和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过程均须经由具体的社区治理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工作者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价值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通过多方整合利用社区资源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进程。在社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社区内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组织团体。社区自组织在社区中具有促进自治与维护稳定的作用,尤其是要重视整合社区自组织资源。社区自组织团队的存在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有利于形成社区内小范围相互支持与沟通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各不同自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有时甚至会阻碍社区的整体发展,例如社区当中不同群体由于关系亲疏或利益差别往往容易发生情感连接断裂,不利于社区整体的团结与社区治理的开展。每一个社区自组织成员的背后都是一个社区家庭,社区自组织成员对社区治理活动的共同参与意识与协同行动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城乡社区治理实现从人民出发、最终服务于人民的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经开始向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奋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应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紧紧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思想实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内容结构进行升级改造,适应时代变化需求,增加新的内容,围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思路,鼓励人民群众协同参与生产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供给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陈书,蒋黎妮.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分类量化指标实证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5(06):52-55.
[2]郑功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2):19-27
[3]欧阳漪,黄剑,陈晓亮.“文化转向”视角下移民地理学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118-2128.
[4]卢小平.区域互补与群体间发展差距累积风险防范——基于四省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Z1):102-110.
[5]牛凤燕.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生态[J].青年记者,2019(3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