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高级中学, 727299
摘 要:针对教材内容,适当引入生活化情境素材,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学史求真,树立生活化学史的理念、激发学史兴趣。二、学史共情,厚植家国情怀。三、学史致用,传承红色基因。四、学史向善,领悟精神内涵,涵养育人。
关键词:历史 生活 家国情怀 求真 共情 致用 向善
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是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1】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跟着生活去学史,站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结合点上,回望历史统筹现在与未来,关怀理想与现实,树立大历史观,厚植家国情怀,学史求真、学史共情、学史致用、学史向善。
一、在生活中寻觅历史,学史求真。
历史,是浩渺尘烟中生活瞬间的留痕,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透过农耕文明的历史尘烟,在生活中寻觅历史印痕,求实求真,增强学史的兴趣。
例如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时,传统生产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已难觅踪迹,但机械化生产依旧不能掩饰铁犁牛耕时代的农耕文明,审时相物的物候历法、伏魔降龙的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与现代交融,春播夏收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中,“天人合一”依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哲理等等;即使在科学施策防疫的当下,也恪守古人的防控措施与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创新源于生活与生产,革新源于对传统的改进与变革,走近历史亲近历史,以求真求实的历史观理解生活化的历史,关联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契合,激发学史兴趣。
二、在乡土中寻找历史,学史共情。
历史,镌刻在帝王将相典籍制度册里,也存留在炊烟袅袅的街头巷尾的乡愁里。加里宁曾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是由千百万个乡土历史汇聚而成,融入乡土历史,增强对家乡历史的认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痕迹是历史发展最好的见证。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单元时,长城是多数学生只在书本影视里看见,而宜君考古大发现的魏长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改写了举世无双的中国古老长城的建造历史”,【2】在残存的城墙、烽火台遗址上触摸历史,抚摸长城的雄伟与寂寥,感悟乡土历史文化的沧桑与厚重;在学习大唐文化与佛法弘扬时,耳熟能详的唐僧取经归来唐静心玉华宫潜心翻译佛经的故事在这里已传承了千年,亲手栽植的娑罗树也走过了千年风雨,仰望花香四溢娑罗树,敬仰之情肃然起敬。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熟悉的乡土历史文化给教学锦上添花,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家国一体,爱家即是爱国,讲好家乡故事建设好家乡就是爱家爱国。学史共情,爱国就从爱家开始,爱国是爱家的升华。
三、在生活中铭记红色历史,学史致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程目标。教材包含了“中华民族近代近170年的斗争史,突出展现了近100年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3】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教育资源。地方红色历史文化具有地域性和鲜活性,适时将地方党史和英雄人物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崇尚英雄敬仰身边的革命英雄,使课堂教学充实、厚重、灵动、鲜活,实现人文涵养与学史培养的统一,学史以致用。
学习百年党史时,适当的融入地方党史中鲜活的人物故事,让身边的英雄与故事更接地气的传播红色文化,深耕家国情怀。例如学习《新民主义革命》一课“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一内容时,涉及到了红军长征和长征胜利会师,我引入了宜君革命史的史料: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宜君县转角镇(今属旬邑县)举行授旗仪式,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红二十六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工农红军,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史上意义重大。【4】一以此引导学生理解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在艰难困苦中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进而展示出中共红宜县委史料馆关于强自修、刘培植、王清廉等老一辈革命家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等,再现了宜君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斗争史,介绍张银海和李厚财老人的革命事迹,理解县委书记深情直言:“宜君,是红色”的内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是最好的营养剂”在红色摇篮里感知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历史认同与情感归属,彰显学史育人的情怀。
历史需要被铭记,更需要被传承。“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5】学好党史,铭记历史,致敬英雄,让红色基因根植于血脉之中,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践行在学习生活中。
四、在生活体验中读懂历史,学史向善。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他曾讲过“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不断前进,这样就不至于迷路。”历史与现实间搭建生活桥梁去探寻前行的方向,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去感知,能更好理解读懂启迪生活。
“一切境语皆情语”,博物馆是最好的情境创设的载体。学习远古社会生产劳动时,教材只寥寥数语,而宜君博物馆内走廊上的石雕,再现了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的过程,解说员娓娓道来使学生豁然开朗;博物馆里陈设了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精湛石刻艺术的展现,胜过千言万语的比划。在学习探究《社区居民生活变迁的调查》的活动课时,博物馆陈列着计划经济下的各类布票、粮票、油票等,还有煤油灯、簸箕、斗、升、耧车等生活器具与生产工具,以及县城百年发展变迁的老照片,从家乡历史遗迹和生活缩影看历史变迁看中国社会发展,学史向善更珍惜现在努力发展好家乡。
关注现实问题,以历史视角学以致用读懂历史。如学习《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时,越演越烈的俄乌冲突折射出全球化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问题凸显。现实情境下谈美苏争锋、多极化趋势等话题,既增添了学习乐趣丰富了课堂教学,又认识到纷繁多变的全球化浪潮下,国家安全、粮食等问题关乎国运,懂得珍惜生活节约粮食,知行合一学史向善,在生活中读懂历史。
生活是历史的源泉,跟着生活去学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选择生活化素材进课堂,凝练主题、优化教学,涵养历史学科素养,落地学科素养,学史求真、共情、致用、向善,厚植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9期(上半月..综合),第68页。
【2】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引用日期2015-06-28】
【3】徐蓝.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新气象【J】.基础教育课程,2019(9).
【4】《民生周刊》中的《访老区看变迁Ⅰ红色宜君:走上绿色发展路》2021-04-13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8期(上半月.综合)第13页。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与综合实践动整合实施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吴玉芳,宜君县高级中学, 72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