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常见问题及预防对策

/ 2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常见问题及预防对策

朱爱珍 ,程云波 ,王静 ,王大成 ,孙凯丽

 鲁东大学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各大自媒体的兴起,在全国髙校中,网络展示出强大的活力与生机,逐渐成为在校学生情绪表达以及意见发表的重要场所,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发布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常见问题及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常见问题

网络具有的特征非常明显,除了开放性,监督便利之外,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在心理、情绪、行为以及观念的实践中往往会受到舆论观点的影响以及熏陶。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薄弱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由于相关经验比较欠缺,因此渴望尽快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在真假对错的判断上经验欠缺,处于特殊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已经不再受到家长监控,同时,想要将个人能力急于展示给其他人,得到赞扬或者认可,因此往往有更大几率参与舆论等互动规模比较大的平台。因为网络信息自身的虚拟特征,不少信息自身真实性需要进行考证,由于学生群体在经验不足,不管分析问题还是观念看待都相当局限,而且主观意识比较强烈,因此不良信息的传播有机可乘,对大学生群体的发展与成长带来很大不利。

(二)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力度欠缺

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政府也逐渐对其重视起来,因此各大髙校对网络舆情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例如2020年10月9日,抖音上一则“黑龙江某学院学生干部耍官威查寝”视频迅速引起各方热议,而后学院做出回应,对涉事6名同学进行通报批评处理,但视频的广泛传播仍然造成了恶劣影响。无论在舆情管理制度条例还是研究成果都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导致对网络舆情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使得髙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有些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

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有些高校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无论是舆情把控,还是人才配置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管理者的自身经验以及管理方式是控制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的监管仍以传统手段为主,在监管以及分析的时候过于笼统,系统化不足。2019年1月,河南某学院疑似期末考试考前泄题,发生舆情后,对此学院值班老师称不清楚事件原由,没联系到涉事老师,并未对此事做出明确回应,引发网友热评。

(四)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爆发的不可预知性及突发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且年龄相近,思想活跃,关注的兴趣话题比较集中,因而传播结构具有相似性。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普遍思维活跃,具有相当强的批判意识。同时,大学生整体上表现出浓厚的情绪意识,富有激情,思想认识上容易片面化,容易冲动,理性成熟的观点容易被非理性、情绪化的观点所替代。以西南政法大学某学生就“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发表不当言论为例,学校始终秉持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教育理念,而因学生的不当评论使得学校形象受损。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极易朝着非理性化倾向发展,具有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由于议题事件的公共性、敏感性和易爆性,如上述案例中法律院校学子罔顾道德法律,知法却言行不妥的敏感之处,再兼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从舆情到危机的演化遵循着从“事件—舆情—危机”的演进路径,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更具有“刺激—反应”的突变性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针对网络舆情,应从学校、学生方面两手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传播中促进、推动健康而理性的正向网络舆论的形成和扩散,抑制负向舆论在网络中的形成和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网民的上网素质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尚未达到较高水平,大学生网民的上网素质参差不齐,造谣、欺诈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管理,对危害公众安全利益的大学生网民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网民的上网素质,尤其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信息素养培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引导其从自身做起,秉持客观、严谨、文明的态度,让学生明确在捍卫自身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文明上网,维护网络环境,让其认识到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自觉地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重视对负面信息的分析和判断

高校网络渠道中出现负面信息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各类负面信息借助各类传播渠道会实现快速的扩散,如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很容易引导舆论的方向,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当负面信息出现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重视对负面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不能以简单的封号、删帖等方式进行处理,而应当通过客观公正的调查和对负面信息的准确判断,把握信息和事件发展的动态,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澄清、说明或引导。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理机制

高校发生突发网络事件后,事后一小时内是最适当的处理时间,如果高校应急处理机制过于落后或僵化,在层层上报和审批的过程中,事件已经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发酵,会给高校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各类突发的网络事件,我们应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处理机制,减少各类审批程序,提供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从而减少事件发酵所带来的不利后果。高校网络舆情应通过分层责任制实现,由学校层面全面统筹负责,各学院和各部门人员参与,实时开展舆情监测,及时收集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从源头上杜绝舆情的发生。

(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

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成立专门的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同时,当各类突发事件或负面信息出现时,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进行充分的调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访谈、评论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全貌,还原事件真相,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类网络评论。严肃处理刻意发布虚假信息,或在网络上恣意发布不良言论的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监管力度,保障高校网络环境的健康。高校还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引入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对敏感舆情进行有效预测、跟踪和分析。

(五)确保网络舆情处理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

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高校都应始终保持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处理原则,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保持网络舆论通报、传播的公开透明,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性,保障网络环境的开放。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更好地减少高校的负面舆情,切实提高高校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也在不断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推进各大高校学生舆情行为管理进一步规范,引导高校学子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何飞.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演化及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8):157-162.

[2]谭妤晗,李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审视与治理路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21(12):159-163.

[3]王楠.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J]. 学校党建要思想教育,2021( 9)

[4]杨仲迎.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决策体系模型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