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

何冰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66

摘要:为探究地铁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本研究结合工程案例,使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新建隧道施工时,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很小,引起的变形量均在允许范围内。

关键词:地铁隧道;既有隧道;变形影响;控制措施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铁交通成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改善出行条件的有效方案[1]。近年来,我国城市地铁工程的建设数量增多,其中不乏下穿既有隧道的情况。由于地铁隧道施工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分析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1.工程概况

1.1 地铁隧道基本情况

某既有地铁2号线,隧道最小曲线半径为820 m,线路线间距为13.5~15.5 m,最大纵坡为2.2%。采用盾构法施工,管片内径、外径分别是5.6 m和6.3 m,衬砌厚度为0.4 m,隧道顶部覆土厚度为14.6~22.3 m。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2号线,纵断面设计时增加了埋深,线路纵坡在0.5%~2.8%之间。小里程、大里程方向的地铁站分别是地下3层与地下2层,顶部覆土厚度为10.4~31.6 m。施工依然采用盾构法,管片内径、外径分别是5.4 m和6.1 m,衬砌厚度为0.35 m;采用错缝拼装,在管片外侧设弹性密封垫槽,内侧设嵌缝槽,纵缝设凹凸榫,使用M30 纵向螺栓连接。

新建地铁隧道在左线里程DK32+850、右线里程DK32+825处,下穿既有2号线隧道,两者垂直方向最小距离为3.8 m,隧道覆土厚度为25.8 m。2号线开挖施工中,在左线与右线之间设置一处泵房,同时作为联络通道使用。新建隧道左线、右线与此联络通道的最小距离分别是3.7 m和8.2 m,与新建隧道没有冲突。

1.2 地质条件

地质勘察结果显示,该施工场地的地层岩性从上到下分别是:(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以杂填土、素填土为主;(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以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3)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层,以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为主;(4)第四系残积层,以黏土、红黏土为主;(5)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为主。新建地铁隧道开挖施工时,穿越地层包括素填土、黏土、粉质黏土、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土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新建地铁隧道穿越地层的岩土力学参数

岩土类型

厚度(m)

粘聚力(kPa)

摩擦角(°)

侧压系数

弹性模量(MPa)

素填土

4.1

12

8

0.44

8.2

黏土

4.5

19

10

0.41

25.4

粉质黏土

15.2

20

36

0.40

42.6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25.8

40

10

0.32

217.8

1.3 变形控制标准

新建隧道施工期间,变形控制主要参考三个标准:一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二是《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2013);三是当地地铁运营监测技术标准。综合以上三个标准,结合本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变形控制标准见表2。

表2  新建地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标准

项次

变形控制项目

变形控制标准(mm)

1

隧道

水平位移

≤5

2

上浮

≤5

3

竖向沉降

≤10

4

轨面

水平位移

≤8

5

沉降

≤6

6

道床表面

水平位移

≤10

7

沉降

≤10

2.地铁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

2.1 建模过程

对本隧道施工项目进行建模,使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因本工程中岩土的结构复杂,尤其岩土的刚度特性模拟时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建模过程需要进行合理简化。(1)本工程中的隧道岩土层,将其简化为水平、层状分布的连续性材料,采用摩尔-库伦弹塑性模型,用实体单元模拟岩土体。以往实践证实,摩尔-库伦弹塑性模型的模拟效果好、计算效率高,能对岩土体的力学特征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因此应用广泛[2]。(2)利用模型计算初始地应力时,只考虑土体的自重应力,忽略地下水、岩土体构造应力的影响,即岩土体受到重力作用可保持平衡。(3)模型计算范围:横向为100 m,纵向为100 m,竖向为50 m。建立模型时,地层和隧道均使用实体单元进行模拟,管片使用梁单元进行模拟,共计包括10.51万个单元、5.32万个网格节点。(4)计算时,在模型底部施加竖向约束,防止发生位移;在模型四周施加法向位移约束,地表是自由面。

2.2 结果分析

建模后计算,发现新建隧道施工时对既有2号线隧道的影响很小,2号线隧道的变形量不大,见表3。以管片最大沉降量为例,模拟结果为1.28 mm,明显低于变形控制标准(≤10 mm),说明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造成的影响在允许范围内。

表3  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量的模拟结果

项次

变形量

模拟结果(mm)

1

管片最大沉降量

1.28

2

管片横断面最大水平变形量

0.15

3

管片纵向最大水平变形量

0.13

4

管片横断面最大水平位移量

0.68

2.3 控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模型计算过程中,掌子面受到的土压力与顶进推力相等,即顶推力引起的土层变形量小。而在实际施工中,顶推力是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掌子面的土体发生变形,提示施工人员控制好顶推力和注浆压力[3]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控制措施,以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1)落实地质勘察作业,全面、动态把握岩土层的特点,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对新建隧道的纵坡适当减小,进一步增大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间距,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上部土层的扰动。(2)新建隧道在管片施工中,对管片结构优化设计,适当提高配筋率,提高管片的强度值。(3)采用盾构法开挖隧道,为防止开挖面法发生沉降,应及时安装管片,并进行二次注浆,形成完整的受力结构体系。对于沉降量较大的局部点位,可增加注浆孔的数量进行补偿注浆。(4)新建隧道在正式掘进施工前,先选择150 m线路作为试验段。在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记录各项参数并调整优化,例如刀盘转速、进尺速度、注浆压力、土压力等,为正式施工提供数据支持,避免发生土体坍塌、土层损失、明显变形等问题[4]

3.结论和建设

本次研究采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地铁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很小,说明施工方案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前期准备阶段,应落实地质勘察工作,掌握隧道穿越岩土层的特征和力学指标。对管片安装、二次注浆等方案进行优化,优选注浆材料和配比。针对局部变形量较大的情况进行超限预警,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2)现场施工阶段,落实测量和变形监测工作,根据地质条件、施工进度和规范要求,制定完善的测量监测方案,明确监测频率、控制标准,严格执行责任制。通过试验段施工作业,调整关键施工技术参数,为正式施工提供数据支持。加强盾构掘进施工管理,如检查刀盘的磨损情况,定期维修保养;调整盾构的姿态,一次穿越完成;及时进行注浆施工,减小工后沉降,进一步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海勇.某地铁隧道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1):80-82.

[2] 冯辉.地铁隧道的下穿施工对上部路基沉降影响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7):493-494.

[3] 张旭聪.盾构管廊隧道交叉上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影响分析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1.

[4] 刘娇,王克成,刘玉宝,等.地铁隧道施工影响下活动断裂带活化规律研究[J].工程建设,2021,53(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