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

覃露霜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护理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科室患者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本次研究在重症监护室随机抽取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像。按照数字表法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将其进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一般采取了临床常规护理模式,而对临床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综合治疗护理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患者之间患者情绪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从临床数据以及统计学分析可见,在运用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患者且从护理满意度评分可见观察组患者及家属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患者情绪情况也有很大改善。结论: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模式能够改善患者心理压力,便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室;

心理因素可能是引发心身疾病发作的两个主要心理致病危险因素,没有心理因素产生的器质性心身疾病一般是完全不存在的。《内经》将七情所伤作为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不会致病的,《礼记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包括七情的过用、社会生活动荡或变迁、境遇变异、生活过程中遭遇的一些意外事件、人际关系之不稳定和谐、紧张之操劳、欲求之未遂等在内诸方面,强烈而持久超过了人体自身调控能力时,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而情志因素能否致病常与个体的体质、人格特点及调节耐受能力密切相关。个体的体质、人格特点往往决定了情志病变是否发生以及病变的类型和具体脏器。中医学理论认为人生理活动同样与机体心理活动间也是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制约影响的。[1]护理学科是属于一种特殊人文学科,不仅仅只是要全面关注到患者个体的精神身体健康更是要特别关注护理患者整体的人格心理健康。护理心理学专业(Nursing psychology)心理学是指护理学专业和普通心理学课程相结合建立的另一门专业交叉性学科,是通过将一般心理学相关的相关知识、理论成果和应用技术系统地应用于临床现代医疗护理学领域,研究各类心理因素及在当代人体自身健康中以及各类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及护理与预防保健中的作用的学科。本次合作研究内容主要就是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重症呼吸监护中心室医院(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是一家以及时救治急危重症监护患者为救治中心使命的特殊医疗单位,是我国应用当前先进有效的治疗技术来对重大疾病患者进行定期集中的监测诊断和系统强化支持治疗技术的另一种相对特殊有效的医院组织和形式。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与家属见面甚少,在长期病痛的折磨下心理情绪较大,也较压抑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也会有消极的状态不利于治疗。[2]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的对照研究从中还选取了重症监护室患者共96例患者,这些患者也基本上无一例外都是该患者中在抑郁症自我调节治疗或康复的过程中首次明显表现出有异常和情绪严重低落抑郁现象发生的轻度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将患者随机拆分为随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名。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未入组治疗的所有患者是皆须经过医师通过全面访问知情才完全的了解到本次临床研究项目的全部内容并同意参加了本次项目研究项目并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方法

1.3统计学验证方法通过使用SPSS 18.0软件来完成计量数据差异的检验分析,用t检验法处理所得到差异的原始计量信息资料,若P值<0.05,则结果差异更显著且更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 SPSS 18.0 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用 t 检验处理得到的计量资料,若 P<0.05,则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组患者情况对比后发现,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加积极配合.(P<0.05)见表1。通过数据调查对比也发现护理满意度评分也高于观察组。见下表

表1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对比

分组

观察组

对照组

P

SAS

干预前

49.36±3.22

56.38±3.25

P>0.05

干预后

36.92±3.99

45.84±5.12

P<0.05

表2 护理满意度评分

组别

例数

满意度

观察组

48

96.35±2.74

对照组

48

83.52±1.36

  1. 讨论

随着当代护理专业学科在不断产生变化完善和创新发展,从中国护理学专业的教育实践过程和基本理论和研究过程来看,其科学发展基本经历到了下述三个基本阶段:1.以防治疾病学为发展中心内容的研究阶段。[3]以护理患者为任务中心发展的阶段这是一段时期护理工作的基本特点是:3.以一个人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为一个中心发展的阶段。由此可见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的目标不仅是护理患者的身体健康更是心理健康。传统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就是无病、无伤、无残"。《辞海》对人体健康的描述拼音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随着中国现代医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以及当今人们之间关于身体健康问题观念方式的重大转变,人们会越来越清晰意识到,心理层面的、社会层次的心理因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因素等同一些生物生理结构的人文因素等一样,与影响人个体的心理健康、疾病产生有一个非常复杂密切的关系,单纯的生物医学健康观正在被生物-心理-社会的"立体健康观"所替代。

[4]所以,在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概念之前国际(WHO)世界卫生组织从公元1948年建立以来就一直曾经试图把整个人类整体健康水平这个新概念的统一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直到1989年国际WHO组织又重新对这个人体的健康新概念又重新再次地给出了一个又了另一个的新概念的重新统一的定义,即"这个人全面健康水平不仅只应是说全身健康没有其它什么特殊疾病,而且也应当也包括有躯体机能全面协调健康、心理功能全面健康、社会整体经济适应生活状况的良好发展的水平和个人基本思想道德水平健康。据最近一项对我国早在1982-1983年间以来的最后一项死因流行病学的大调检查统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表明,被正式纳入本次调查对象中的共计19262例患者全部死亡因素的基本原因流行病学分析结论中,引起了其总体死亡因素排名的最前十的前三位是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然后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后遗症和慢性心脏肿瘤,三者比例均是占到了其死亡基本病因总数比例中的67.59%。而在与人死因直接相关的这四个影响因素类型中,生物学因素约仅只占1/3左右,一半及以上的心理因素则与后天环境影响和个人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直接有关,因此,WHO首次把如冠心病、血管病、糖尿病症等因素归咎为一系列与当代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及心理应激方式相关联的一类非传染性心理疾病,充分系统地说明分析了上述心理社会因素类型的诸多重要意义。[5]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会对自己本身疾病的认知不完全,因此情绪压力会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其病情治疗便很不利。本次临床研究同时也是发现了在重症心脏监护室病人的常规护理治疗中加上综合的护理及干预措施的护理模式从而提高到了患者自身的监护治疗积极性,对患者情绪的改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可广泛推广。

  1. 参考文献

[1]胡永年.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杨艳杰.护理心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陈树,申丽静.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4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志超.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