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急救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26
摘要:目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方法: 在某医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了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用了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以及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的98%高于对照组的83.7%;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12.2%低于对照组的3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急诊护理方法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诊护理;严重创伤;满意度;失血性休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某医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在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0例、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6±5.3)岁,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8岁,最大为67岁。而在4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0±5.2)岁,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9岁,年龄最大者为67岁。通过对上述研究对象病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来自交通意外、机器损伤以及高空坠落等方面[1]。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没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晓此次研究内容,而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急救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症护理方法,主要是遵医嘱对急诊护理人员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以及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此基础上,对于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内容如下:在急诊医护人员接到求助电话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和相关求助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具体表现以及受伤原因等基础资料信息,并指导求助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在对患者止血的同时,还需要确保其呼吸畅通。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护理,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在结束院外急救工作后,要用救护车转运患者,在此过程中必须做到快速、轻柔、平缓,严禁不当操作而使病情加剧[2];在救护车转运的时候,需要在救护车上采取给氧操作以及心电监护操作,并且要密切关注患者静脉通道是否位移。同时,要保障除颤仪、吸引器以及气管插管等各类仪器齐全,并且要定期做好各类仪器使用性能的检查工作,确保其能够随时使用。在救护车到达医院后,要开启绿色急救通道,及时给患者提供院内抢救和检查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涉及的临床数据,都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且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结果,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抢救成功率
通过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比其抢救成功率,得知观察组为98.0%(48/49),对照组为83.7%(40/4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995,P=0.014)。
2.2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详情如表1所示,其中,对照组为32.6%,观察组为12.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86,P=0.01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感染 | 脏器功能衰竭 | 总发生率 | |||||
例数 | % | 例数 | % | 例数 | % | 例数 | % | 例数 | % | ||
观察组 | 49 | 2 | 4.1 | 1 | 2.0 | 2 | 4.1 | 1 | 2.0 | 6 | 12.2 |
对照组 | 49 | 5 | 10.2 | 2 | 4.1 | 6 | 12.2 | 3 | 6.1 | 16 | 32.6 |
2.3比较护理满意度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79.6%和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对比两组患者的全程转运时间与平均抢救时间
通过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以及运转时间详情如表2所示,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时间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意义。
表2两组患者全程转运时间与平均抢救时间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平均抢救时间(min) | 全程转运时间(h) |
观察组 | 49 | 35.8±10.7 | 2.1±1.2 |
对照组 | 49 | 46.2±12.4 | 3.6±1.7 |
t值 | 4.48 | 5.08 | |
p值 | <0.05 | <0.05 |
3.讨论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休克类型,这种病症的变化快,临床医学研究表明,一旦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抢救,就会伴随细胞代谢障碍不足以及缺氧等症状出现,最终导致患者各重要脏器功能出现障碍,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做好急诊救治以及护理干预意义重大。如果能够及时给予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症救治措施,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3]。相关报道表明,在患者创伤后的24h内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最大概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所以,对于这类患者的抢救,病情评估非常关键,必须严格遵循抢救先于治疗,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通过对患者休克早期症状进行预判,制定针对性的急救以及护理方案,确保抢救成功率。尽管从事常规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但是,纵观实际护理工作,在医嘱外仍然的其他护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影响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在急诊护理工作中,优化护理流程要求护理人员在具备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责任性的基础上,应该将抢救时间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以便能够将出现并发症风险的几率降到最低。同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还对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和预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给予有效的抢救方案,保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4]。此外,优化急诊护理还应该将院前以及转运过程中的急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合理调配急诊人员,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积极配合,争取救治时间,最大概率挽救患者生命。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尽可能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抢救成功效率。相比于常规的急诊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在安全性以及应用效果方面更为理想。总之,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了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保障了抢救效果,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少娥.优质急诊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康复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09):1631-1632.
[2]汤莉莉.优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170-171.
[3]刘丽媚.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护理对减轻并发症的意义[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08):195-196.
[4]刘秀群.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14(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