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社区是指具有一定人口数量的聚集场所,与人类社会活动联系密切。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基层社区也成为疫情防控的主要场所之一。本文章将以韧性理念为出发点,基于社区聚集性、流通性、安全稳定性以及相关联的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提升老旧社区在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未来社区的韧性提升提出可行策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韧性社区;空间规划设计
1韧性社区解读及发展现状
1.1韧性社区概念
韧性一词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resiliere”,意为“弹回”[[1]],在材料科学中,韧性指的是材料在受到使其变形的力时,对断裂的抵抗能力。韧性的概念广泛运用在物理学、工程力学以及生态学方面,近些年逐步将“韧性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层次中,主要应对于城市防灾领域[[2]],以保证城市在面临灾害威胁时能够基于自身的能力达到自我适应、自我修复的功能,从而保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作。面对疫情的反扑常态,建立具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或社区已成为社会呼之欲出的目标。
韧性社区是指“面对外界的刺激和干扰,社区系统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在刺激发生后具有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以及灾后经验的学习能力”[[3]]。社区作为城市子系统的存在,其空间平衡受自身适应能力和外界主动调控能力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如何调节两方面从而达到平衡,是现如今后疫情时代建设“韧性社区”的关键所在。
1.2韧性社区发展现状
社区韧性的提高可有效的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影响。疫情常态化下,国内的诸多学者已经转变角度,将社区的“韧性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的防护,开始向疫情防护的方面去探究思考。譬如张景秋[[4]]提出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区”理念正是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区相融合,使社区按照居民疫时的活动范围进行建设,形成应对突发疫情的韧性社区。又如史宜等从详细规划设计的角度看进行防疫思考,通过城市、社区、建筑等多个角度进行空间防疫体系的构造。但实质性的实践落地项目却少之又少。
2韧性理念下老旧社区防疫建设问题
2.1治理管制层次
2.1.1管理制度内容欠缺
诸多传统的老旧社区基本存在社区管理制度,基本内容主要为党群建设、社区服务等相关方面,在应对自然灾害以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存在空白。若社区内出现疫情,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而出现社区的混乱、造成社区基本功能无法正常运转,甚至相继出现感染者的情况,造成社区“暂时性”的瘫痪。
2.1.2行为活动固态化
面对疫情的爆发,社区采取的第一措施是实施静态化的管理措施,即静默状态。不允许外来人员的进入以及社区内部人员的进出,甚至需要强制在家进行自我隔离,但此举却不便于城市中人员的劳动生产活动,影响城市的正常运作。这种行为管理的措施虽十分有效,但因过多的局限性很容易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但突发事件情况大多各异,若无法采取灵活的举措,便稍显“弹性不足”很容易在更严重的突发事件中“失活”,从而导致整个社区系统的溃败。
2.1.3社区人员构成复杂
此外,老旧社区的居住人群主要为老人、儿童以及租客,人员构成复杂,在极易传染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暴露性更高,更容易发生疫情。疫情突发,由于老人与儿童的年龄问题,防疫措施的开展便显得尤为困难,社区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
2.1.4房屋产权不明确
老旧社区多建设于上世纪或更早,像天津是和平区鞍山道劝业场片区多数房屋属于民国租界时期所建,年代久远。因此房屋产权的主体责任人不变查阅,且租客较多,因此进行相应的清查工作便相对困难。
2.2空间规划层次
2.2.1基础设施不足或老化
老旧社区建造年代久远,供暖给水等基础设施使用期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或供应保障问题。本身社区保障系统便相对脆弱,灾害发生后极易发生“不可逆转的形变”,社区居民生活得不到供应保障,处境便会更加危险。
2.2.2公共空间匮乏
因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当时的修规设计并不是特别合理,集中广场等公共空间并没有较多的设置。私搭乱建现象普遍,对必须的防灾设施如:消防通道等造成拥堵。房屋间距建造时的不合理致使出现的大面积的灰空间都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疫情时可有效利用灰空间进行防疫工作。
2.2.3交通流线混乱
当时老旧社区规划方案与当今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导致现如今交通问题逐渐显著。多数老旧社区存在步行空间缺乏、停车空间稀缺、交通流线混乱等问题,甚至造就了无处停车、无处防止物品又导致交通堵塞的恶性闭环。在防疫过程中,无论是就医过程,还是物资补给的过程,都是相对困难的。
2.3疫时处理行为层次
2.3.1通讯效果薄弱
年代久远的社区的居住群体多为老人与儿童,智能手机持有率低下,不能快捷的得到突发疫情的通知,只能通过社区居委会进行广播或人力通知,效果低下。此外,通行码与场所码的普及也给老旧社区中的老人和儿童带来极大的不便。
2.3.2
全员检测不便捷
老旧社区由于缺少集中的公共场地,不利于社区人员的集中检测;如若进行集中检测,小面积的高密度人群集中必然会增加病毒传染的概率。如若使检测人员上门检测,不仅劳动量增加,也会造成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疫情防治的第一时间的开展。
3老旧社区韧性提升策略或建议
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面对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疫情。社区必须“紧把关”,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应加快老旧社区的更新设计改造,完善防灾减灾机制,保障居民生产生活。
3.1加强社区体系建设,提升社区精神韧性
3.1.1补充社区管制制度
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健全社区防疫体制制度,做到疫情来临不慌不乱,能够有效处置突发情况,保证社区正常运转和居民安全。
3.1.2活化防控行为活动
凡事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会不断的进行更新再更新,离不开思维行动的改变与活化。因此在面对疫情或其他突发灾害,社区居委会应做到灵活防灾,建立各种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规划好应对措施,以提高“弹性限度”。
3.2严格控制社区人员组成,降低社区暴露风险
3.2.1建立智慧型门禁系统
老旧社区的人员复杂性给社区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危险性。利用“智慧门禁”系统,可有效识别社区居民身份,使得非社区人员不容易进入,有一定的保障性。同时,门禁可提取社区居民的近期活动场所,有效规避疫情传染的风险。
3.2.2进行社区人员尽调
在租客众多以及存在相当数量的中老年群体的老旧社区中,进行人员尽调,完善居民信息也是提升社区韧性的一种手段。通过尽调,完善租客信息,使社区人员构成更透明化;通过尽调,了解中老年居民身体状况以及其各种老年性疾病,可加以保护和关注,再此方面也提高了社区的韧性。
3.3社区空间规划方面的韧性提升
3.3.1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社区居民生活
通过进一步完成社区中的基础配套设施,更新供水供暖管道,保障电力热力设施正常运作。此外加入相配套的医疗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体系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对疫情检测的工作效率与能力。及时更换损坏破旧的基础设施,通过设施的完备也可进一步的提高社区的承载能力以及面对灾害的抵抗能力。
3.3.2疏通交通流线,保证顺利通畅
通过“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出以居民日常生活及突发急需为主要服务的道路。合理规划停车位,疏通杂乱违章,以便抗疫物资及生活物资的配送,结合人流数据,设计逃生通道,规划引导人流疏散[[5]]。明确社区内各道路等级,制定必要的标识方便居民逃生疏散。
3.3.3发挥灰空间作用
通过改造社区内各处灰空间,加以利用,成为核酸检测站点分散检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灰空间浪费的问题,也避免了人群的大面积聚集,提高了面对疫情时的韧性。
4结语
现如今,诸多老旧社区面临着更新改造,疫情来势凶猛,后疫情时代下韧性社区的建设呼声日益强烈。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必然是“以微”制胜,从基本上去解决。老旧社区便可利用此次机会,通过对疫情的思考,从而建造出能对抗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宜居、健康的韧性社区,这也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所需要去研究探索并尝试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作者:赵冰玉(2001),男,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9级城乡规划学生
通讯作者:李正军(1982),男,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城市设计
[[1]] Seyedmohsen Hosseini and Kash Barker and Jose E. Ramirez-Marquez. A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easures of system resilience[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16, 145(Jan.) : 47-61.
[[2]] 李宏亮,朱京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老旧社区的韧性规划思考[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06):99-101.
[[3]] 林思达,曹江江.后疫情时代健康和韧性理念下社区功能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6):38-40.DOI:10.13655/j.cnki.ibci.2022.06.010.
[[4]] 张景秋.城市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与管理探究[J].北京规划建设,2020(02):27-29.
[[5]]李婧,程璐瑶. 《疫情之下以韧性理念为基础的城市社区交通系统探析》[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051-1053.DOI:10.26914/c.cnkihy.2021.0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