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500
【摘要】目的:探究非均匀性脂肪肝腹部超声表现及血脂变化情况。方法:筛选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给予超声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1)60例患者中,均有相对独立的异常回声区,其中I型15例,发病率25.00%;II型18例,发病率30.00%;III型27例,发病率45.00%。(2)脂肪肝患者的FBG、HbAIc和UA等血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均匀性脂肪肝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可有效鉴别出轻度或局限性脂肪浸润肝组织,结合血生化指标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非均匀性脂肪肝;腹部超声;血脂变化
脂肪性肝病是临床常发肝脏疾病之一,包括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等多种病理性变化,对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大。其中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病症,只要在病程早期确诊,并给予对症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结局。目前肝穿刺活检是临床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该法属于有创性检查,不适用于临床广泛展开。而随着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超声检查凭借着操作简单快速等优势逐渐成为临床的首先方法,临床上从组织学角度将本症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种,前者超声诊断时具有典型图像特征,诊断明确,后者称之为局灶性脂肪肝,发病个例较少,缺乏典型超声检查图像,无占位性效应,区域内血管结构正常,周围结构亢推移或挤压现象,正常肝区域和脂肪浸润区域容易混淆,造成误诊现象[1] 。为提高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诊断符合率,本组研究中,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加用了血清学指标,该法检验安全性高,不受检查者主观影响,有助于提高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诊断准确率。现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组对象为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女:35/25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5.78±5.49)岁。对照组:男/女:36/24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42.36±5.38)岁。基线数据无差异,可比较,P>0.05。
1.2方法
超声检查:以飞利浦EPIQ7超声诊断仪,凸阵式探头,频率为3.5~7.5mHz。晨间空腹,保持仰卧位,常规扫查肝胆脾所在的区域,尤其需要关注肝脏大小、形态、被膜、边界、肝内管道结构和内部回声强弱,记录不均匀区域的详细情况,包括形态、位置、范围、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性质、边界回声和邻近解剖结构,与正常肝脏信号作对比。
不同浸润型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I型属于局部浸润型,影像表现为肝内有强回声,小片状光团。II型属于叶段浸润型,影像表现为脂肪浸润累及区域和肝叶段吻合,大范围浸润。III型属于弥漫性非均匀浸润型,影像表现为只有小片状正常区出现弱回声区,脂肪浸润累及大部分肝实质。
血生化检测:以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尿酸UA。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超声检查非均匀性脂肪肝声像图表现特点
主要以肝脏组织前部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肝脏内血管明显减少,纹理模糊。脂肪浸润不均匀部分,边缘模糊,呈高回声。局灶浸润型脂肪肝仅表现为小片内实质浸润,而在弥漫性脂肪肝整个肝脏均呈弥漫性浸润,只有少数肝实质区域相对正常。门静脉主干、胆囊病和肝被膜下肝实质内呈强回声,边缘呈弱回声、清晰,呈斑片状或类圆型,无血管绕行或肿块效应。
60例患者中,均有相对独立的异常回声区,其中I型15例,发病率25.00%:多发于肝右叶,少数肝脏呈不规则楔型,大多数肝脏形态大小和边缘无明显改变,与正常肝组织界限模糊,无包膜,无立体球状征象,多呈现3~5cm的片状征象,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呈均匀致密片状高回声,有局限性不规则高回声区,呈外周递减趋势回声强度。其中II型18例,与正常肝组织有清晰界限,受到侵犯叶段呈现高回声。其中III型27例,好发于尾状叶内,胆囊窝旁及周围分支,呈低位回声,无占位效应。
2.2两组受检者的血生化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FBG、HbAIc和UA等血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受检者的血生化指标对比(±s)
组别(n) | FBG(mmol/L) | HbAIc(%) | UA(umol/L) |
对照组(n=60) | 4.74±0.52 | 4.45±0.54 | 353.03±37.64 |
观察组I型(n=15) | 5.04±0.72 | 5.50±0.72 | 367.70±38.92 |
观察组II型(n=18) | 5.38±3.80 | 5.64±0.84 | 370.45±40.52 |
观察组III型(n=27) | 6.74±0.92 | 6.98±0.95 | 419.04±45.89 |
F | 10.630 | 78.810 | 16.840 |
P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脂肪肝属于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多因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所致,随着病情进展,甚至会演变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严重地步。目前临床诊断本病主要采取超声检查,该技术操作简单无创,经济快捷,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可行性,目前在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上根据超声图像特点,将其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类,本组研究中重点讨论非均匀脂肪肝,超声图像表现为左肝内叶和右肝前叶呈弱回声,与占位性病变有共同之处,容易和小肝癌、血管瘤及肝脓肿混淆[2] 。
本组研究中对60例非均匀性脂肪胺展开超声检查发现:60例非均匀性脂肪胺患者,均有相对独立的异常回声区,其中I型15例:多发于肝右叶,少数肝脏呈不规则楔型,大多数肝脏形态大小和边缘无明显改变,与正常肝组织界限模糊,无包膜,无立体球状征象,多呈现3~5cm的片状征象,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呈均匀致密片状高回声,有局限性不规则高回声区,呈外周递减趋势回声强度。其中II型18例,与正常肝组织有清晰界限,受到侵犯叶段呈现高回声。其中III型27例,好发于尾状叶内,胆囊窝旁及周围分支,呈低位回声,无占位效应。同时血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FBG、HbAIc和UA等血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紊乱,随着病情进展,肝功能受损情况将不断加重。分析原因在于:脂肪肝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肝脏内逐渐堆积了大量脂肪,导致肝细胞变性,肝功能发生异常,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糖向脂肪转化受阻,致使血糖增高。同时由于肝脏是代谢尿酸的重要脏器,当肝脏脂肪累积后,代谢功能减弱,尿酸无法代谢,长期累积在肝脏内,很有可能继发高尿酸血症,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属于脂肪肝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指标[3]。由此可见,联合腹部超声和血生化指标有助于明确诊断非均匀性脂肪胺。
综上所述,非均匀性脂肪肝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可有效鉴别出轻度或局限性脂肪浸润肝组织,结合血生化指标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 张佳圆, 李滨, 张雪棉. 用腹部超声检查对老年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诊断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7):2.
[2] 朱菊芳, 杭晓瑛. 非均匀性脂肪肝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6):3.
[3] 李娅萍. 腹部超声在老年非均匀性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影像技术, 2018,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