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李娜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小学校    重庆江津

摘要:近年来,人们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但是也在这一过程中给教学方式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样有助于小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热爱劳动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的一项重要教育版块,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掌握各项技能与能力,还能助其收获道德、文化、习惯上的正向引导,从而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引言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又应当如何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成为值得深入探索的教育课题。鉴于此,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和教育实践要求,进一步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与实践模式,现作如下分析。

1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发扬劳动精神、体会劳动艰辛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促进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价值有三:有利于落实育人目标,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增进生活经验,提升劳动素养;有利于养成劳动习惯,强化意志品质。

2当前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短板

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在深度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和缺乏内涵的情况较多,这一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开发,因此在劳动活动的设计上也更多以课外活动为主,使得学生没有及时领会劳动内涵。在对我国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中显示,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参与上停留在日常劳动的情况较多,并且在劳动任务上更多偏向于简单的、一维化的劳动上,对偏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活动则参与度较低,而在劳动类型上也趋向于片面化,缺乏开设职业体验类和问题探索类的劳动方式,这就使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逐渐走向单一化。

3科学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3.1完善相关制度

因为劳动教育相关制度以及教育计划的不完善,就导致大量的劳动教育时间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占用,劳动教育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劳动教育相关制度,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数量不会减少。另外还要保障学生回家后,同样会负责一定的家务劳动,从而为学生充分接受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学校成立劳动教育相关监督部门,保障劳动教育课时数不被其他学科所占用,避免劳动教育局限于喊口号、走形式,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3.2注重启发,拓展学生思维

项目学习中的各种创意要由学生提出,学生自身是实践活动的推进者。“如何做”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可以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提问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普遍原理。例如,在开展“自制便携衣架”活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在用铁丝制作便携衣架时,你们是如何做到让衣架随意折叠展开的?”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观察已经做好的铁丝便携衣架。学生会发现,连接部位的设计起着关键作用,这个部位使得衣架左右不能移动,但可以上下翻转。学生对实践规律产生认识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将纸板作为材料,在操作中运用同样原理予以制作。经过对前期经验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他们开始研究“如何使用一块单独的纸板充当挂钩与架臂之间的连接部位”等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实践的牵引,只有当学生形成自主思维,才能够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

3.3以情育人的浸润

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最终的旨归,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的建构中,要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等,全面提升学生情感上的认同。

3.4劳动教育思路明晰化。

我校的劳动教育虽然开展得扎实有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今后,我校将始终把开展劳动教育作为重点,不断探索并丰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持续扎实推进我校劳动教育工作。一是学科有机整合,促进五育发展。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二是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劳动素养。利用校内劳动基地,根据可行性农作物的经济效益等因素自主选择种植品种,自主管理,并进行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三是设计劳育长廊,激发主动参与。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使校园成为具有导向性的劳动教育场所。四是举行主题活动,促进自我展示。积极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劳动节”“科技节”,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竞赛和展示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节活动,体会劳动精神的可贵。

3.5借助社会力量还原劳动场景

无论学校如何打造劳动场景,都必然会与真实劳动场景存在一定的环境差距。所以,劳动课脱离学校回归社会,才是真正还原劳动场景的一个教育方式。为此,需要借助社会力量,通过不同职业化的劳动场景,来塑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生做饭可以来到食堂后厨,在那里学生能够看到真正的美食劳动技术,体验到五谷杂粮的人间烟火味,去感受这一做饭的场景时劳动参与感瞬间爆棚。再如,植树劳动实践中,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植物园,去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起修剪树枝、培育花草,那么这样接近自然的植树劳动环境,也必然是最真实的劳动体验。

3.6开展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家长在劳动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走向,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时间有限,仍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成长和接受教育,因此改变家长的认知观念尤为重要。教师要积极通过开展教育讲座和家长会甚至家访的形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促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在态度和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并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监督,在一些劳动活动的开展中除了邀请家长到学校和学生共同实践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鼓励家长在家中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并及时接受反馈。另外,教师和家长之间尤其要注重对劳动成果的互通,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在家中也能得到延续,从而确保劳动教育的成果能够得到落实,也借由这个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使其在后续的成长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表现。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能掌握各方面的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并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梁敏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探究[G].文学教育2021(10):162-163.

[2]王秋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G].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