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地区传统建筑元素应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民勤地区传统建筑元素应用探索

杨树杰

甘肃省民勤县自然资源局规划技术保障中心

甘肃省 民勤县7333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要求更高,在此情况下,传承并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将是首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同时创新了地域特色建筑,使得地域建筑文化更加丰富多元;本文通过对民勤现状地域建筑元素进行分类、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民勤绿洲传统建筑元素,传承传统工艺技术与精神,指导建筑设计和实施应用,为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创建特色化村落,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文化传承;传统建筑元素;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段,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之美誉,历史上贤良接踵,科第蝉联,文运之盛,甲于河西。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淳朴的民勤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沙井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等风情独特的地域文化,营造了瑞安堡、大坝丁氏民宅等乡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通过对民勤地区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风貌进行深入的研究,提炼出了院落布局、建筑结构、细部构造等传统建筑元素,为营造富有地域建筑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提供借鉴,并继承乡土工匠精神,传承乡土文化特色[1]

1.民勤乡土文化

民勤古为丝路重镇,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合汇聚之所,是甘肃省重要的文化之乡,更是河西走廊文化圈的重要节点。因其特殊的地缘环境,民勤人民创造了风情独特的绿洲乡土文化、沙井文化、边塞文化、苏武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为民勤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2]

1.1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是因1924年首次在民勤境内沙井子发现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800--公元前600年,隶属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时代,为研究西北地区先秦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沙井文化在民勤境内分布很广,从民勤盆地西部小井子墩到盆地东部西渠镇的火石滩,从南部的青松堡到北部三角城以西的北山下均有分布,其中主要文化遗存有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小井子滩遗址;遗物有彩陶、石器、铜器和铁器等,为民勤乡土院落选址、建筑装饰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2边塞文化

边塞文化,是由于民勤特殊的地缘环境所造就,因其历史上处于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融合之地,见证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历史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寨堡文化、驿道文化等为特色的边塞文化,并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古堡及古塞等历史遗存,为民勤乡土院落布局形态、建筑材料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3苏武文化

苏武文化,是以苏武牧羊为背景而形成的系列文化艺术。以忠于祖国、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苏武精神为核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乡愁文化的核心标识,更是民勤乡土文化的缩影。民勤是苏武文化的发源地,有苏武山、苏武庙、苏武牧羝碑、羊路、苏武山羝羊宴等苏武文化遗址遗迹,从这些遗址遗迹可探知民勤建筑装饰、大门等原始痕迹。

1.4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勤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具有乡土特色的传统习俗,包含了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文化现象,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建筑工艺的融合,更是乡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1.5生态文化

民勤处于中国防沙治沙的最前沿,是镶嵌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绿宝石,因长期处于与沙漠处于斗争状态,逐步形成了以牢记嘱托、勤苦坚守、众志成城、绿色共享为核心的防沙治沙生态文化,在乡土建筑设计上,经常会采用暖廊、长廊等设计以及格网花窗等传统元素。

2.传统建筑特征及元素应用

民勤现存的大量传统民居具有很强的聚落感,虽然各村落之间相聚较远,但在相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历史文化纽带的影响下,多数的建筑风貌存在共性特点,通过调研-凝练-总结,去粗存精,继续传承并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将其精华进一步引用于乡村建设,为塑造特色乡村,传承建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3]

2.1院落形式

民勤传统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是围绕农业活动展开的,因此生活空间会考虑一定程度上生产活动的便利性。如在前院会有存放农具、粮食的存储空间,后院会有家禽圈养空间。因农田往往位于后院墙不远处,在前院生活出入口之外会在后院设便于生产活动出入的次入口。这样的布局在考虑特定功能的同时也从卫生角度考虑了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和便利性。民勤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封闭式院落,呈内向合院式布局。院落一般为前庭后院式,前庭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布局呈字形或L型,即四面建筑的四合院式或三面建筑一面院墙的形式,院落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在倒座后墙上开门;后院空间主要用于养殖牲畜和物资储藏,方便居民进行生活与管理。

2.2建筑结构与材料

民勤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结构为土木混合结构或砖木结构。土木混合结构即

木骨泥墙木椽泥顶,主要以木头为承重结构,泥墙则起围护和保暖作用。砖木结构以木为屋架,砖为墙体。现代民居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传统建筑材料主要由木头、泥土构建而成,以木头搭建骨架,多采用生土做土坯墙,外皮再用草泥抹平[4]民勤民居院墙主要有两种土坯墙与砖墙无过多装饰较为粗犷朴素

2.3屋顶形式

民勤传统民居屋顶形式分为平屋顶、坡屋顶。坡屋顶又分为硬山单坡顶和硬山双坡顶。其中平顶样式较为常见,屋面主要采用简支密梁平顶式做法,因常年降水少,故坡度较小(一般小于10度),檐口设计挑檐,避免外墙受潮,同时起到一定遮阳的效果。屋顶做法为三层结构,上层为草泥或铺瓦,中层为厚麦草垫,起保温作用,底层框架为木梁上搭设木檩条,并将椽子置于木檩条上屋面的装饰较少,艺术处理主要体现在檐下装饰,例如雀替、额枋、挑枋、花板代拱、垂花柱等,采用浅浮雕或线雕,装饰题材多采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4院门形式

民居入口作为从外部开放空间向内部私密空间过渡的重要环节,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建筑形制、空间营造和体量感等不同方面设计,可以展现民居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大门门楣书写郡望,记录着家族的荣辱和兴衰,寄托着主人的精神和理想,激励着自己和子孙后代。院门样式主要分为三种,平面式,单坡式,双坡式。平面式最为简单,砖结构,于墙面或倒座后墙开口,两侧为砖柱,中间为大门,大门上方有门匾。单坡式、双坡式大门门楼为出廊式硬山,两侧有墀头,中间为大门,大门两旁为砖砌墙体。墀头尺度略为夸张,配以砖雕装饰,通过最朴素的层层叠涩出挑,承担着门楼屋顶边墙挡水和保护檐口构件的双重作用。屋脊较高,屋脊下用砖、瓦拼接出镂空的花式。檐下有雀替、额枋、画板等木雕砖雕装饰[5]

2.5门窗样式

2.5.1祥云门

祥云门因形状如云而得名,既作为院与院之间的出入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祥云门两侧的墙体通常刷成粉白色,并在门的边缘处留有灰色的装饰边。墙设 祥云状,形成祥云绕月的图案 穿过祥云门映入眼帘是院内的花园或者菜园的园景

2.5.2锦花窗

民勤传统民居窗户装饰处理十分考究,其艺术处理主要体现在窗棂纹样的变化上。窗棂纹样种类繁多,以横竖棂子最常见,这种窗棂纹样用棂条拼成各种花样,有斜方格、井口字、回字等。不同的棂花代表不同的寓意(如:斜方格纹寓意获取财富,八角景寓意吉祥喜庆),整体构图既古朴典雅,又纤巧别致。

2.6建筑细部构造

2.6.1通透拼花墙体

通透拼花墙体和实体墙体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墙体变得更加灵活生动,更加精致华美,让内外空间相映成趣,既保护了主人的隐私,也拉近邻里关系。

2.6.2雕花檐

雕花檐是在房屋前檐部设置,有连贯的如意滴水。檐部以下增加装饰性斗拱及垂花,并在雀替上雕刻龙凤、花鸟、如意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同时,挺拔的廊柱立在造型精美的柱顶石上面,正面还镌刻着充满智慧的楹联。后期还可以对部分廊式进行封闭,增加房屋的使用空间增强房屋的保温性能。在房屋前出廊,增加内外空间的过渡,夏天可以挡住阳光,房间内部更凉爽同时结构上出廊更稳固,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2.6.3墙裙

夯土或土坯砌筑完成后不会在作太多装饰,墙裙部位采用水泥砂浆或水刷石饰面,然后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或花鸟图案进行装饰,即保护了墙体又丰富和美化了外立面。

2.6.4烟囱

民勤农村受采暖方式和生活方式限制,一般有火炕的房间和厨房屋顶都建有烟囱。烟囱以砖砌为主,总体高度在1米-1.2米左右。顶部通常用砖采用字形和形搭接,即可挡雨又能防止倒烟。

2.6.5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民勤传统民居中的马头墙样式主要是受移民文化的影响,仿照原徽派建筑马头墙样式进行简化和改造,一般应用于山墙前侧与屋檐交接处,主要起装饰作用,增加建筑美感[6]

3.结语

民勤县传统建筑元素丰富多元,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并创新这些建筑文化,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塑造地域特色的基础,更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充分应用民勤地区的传统建筑元素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展现区域城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民勤县志[M]. 甘肃文化出版社 , 民勤县地方志办公室, 2016

[2] 石羊河流域志[M]. 线装书局 , 武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2014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中西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造策略[J]. 降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4] 谢少欣.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 [J].建筑科学与工程,2020(46):83-86.

[5] 乡村旅游背景下基于定位需求的特色民宿改建——以遵化市惠营房村传统民居改造为例[J]. 尹若冰,徐虹. 华中建筑. 2021(07)

[6] 民族元素在贵州民宿设计中的应用[J]. 王彦彦.  新型建筑材料. 2021(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