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苏源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探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各项保护工作。也在管理机制创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将实践工作贯彻落实,真正推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过程。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之上,做好污染防控。同时使生态系统更具平衡性,真正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改善生态环境的整体控制和管理效益。
关键词: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策略
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状态,为创设更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需在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过程当中创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要强调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让相关部门在实践作业时可以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和保护措施,从而提高整体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一、开展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1建立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能够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保护力得以提升,它也可以有效控制污染问题,使各项工作重心能够真正放在基础性的建设工作中。在开展各项协调工作落实时,也可强调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认真解决在当前水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同时强调经济时代的生态系统平衡性,要将被动发展转为主动保护,创造更好的生态效应,使得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之下,让相关工作能够更具统一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保护规划也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促进水源区的态环境发展过程。
1.2加大环保措施实施力度
对环保措施实施力度的控制,也需相关专业部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责作用,才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得以实践,各项责任得以落实。这也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拥有较强的思维高度和理论深度。通过扩大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影响力,让团队内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晰认知环保的重要性。在生产生活中也可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等进行高效化处理。同时可借助专业检测仪器进行检验,让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效得到保障。再者,也可创设独立的数据库,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登记,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要充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也可使群众更具社会责任感,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1.3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
为促进现代化生态文明持续发展过程,还需高效利用各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严格管控建设团队。同时在生态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真正将经济效益向生态效益转换,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可结合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处理好生态污染等等具象化的问题,有效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的落实过程,在推进文明生态园的建设政策过程中,真正提高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度。同时加大建设力度,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可有效创建生态文明环境,提高水源区整体的生态水平。
二、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2.1破坏程度严重
当前的水园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不同地区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整体生态结构失去稳定性。而且当前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创设方面也存在一些足之处,在实践发展中未能达到强有力的约束效果。居民乱砍滥伐的现象过于严重,在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农药等产品,也会影响到土地结构和周围水资源的质量。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会对土壤环境和水源造成影响。从水库生态环境治理角度出发,各项制度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治理工作水平不够,也无法真正达到制度约束的效果。同时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土地污染严重,各项技术和工种无法高效配合,也无法真正满足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最终的实践效果和预期相差较大。
2.2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基层群众的环保意识不足,也导致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污染过于严重。水源区生态环境具备开放性特点,若缺乏对基层群众的宣传以及环保意识的提升,很可能会持续性发生污染问题的情况,导致实践工作的难度较大。尤其在偏远地区,基层群众环保意识差,也无法落实相关政策和机制,缺乏相应机制保障,也会导致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过于严重。
2.3处理力度不足
处理力度不足是指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治理工作,大部分水源区居民居住形式过于分散,通常居民在水源区域上游生活,日常生活的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水质出现问题,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随意丢弃的垃圾在长时间暴晒后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些物质随着水流流入水源区,也会造成污染问题,这些都是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难点[1]。
三、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重点开展修复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真正解决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的问题,使整个系统结构更具平衡性,需要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度。还要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督管理的形式,杜绝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同时要健全法律法规,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承担法律职责。在水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加大修复力度,贯彻落实生态经济理念,将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充分结合,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显著提高水资源的质量。比如,某地区在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以种植绿植方式进行锁水,同时植被的生态支撑效果强。在水源区设置生态湿地,落实相关保护政策,在资金扶持、补偿机制创设等过程中,也可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渐达到预期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
3.2重视污染防控工作成效,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基层群众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居民必须有效杜绝环境污染问题。为提高污染防控效果,相关部门需加强基层群众价值观念的引导,强调生活污水和相关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使得基层群众对国家政策能够予以了解,也在自主参与和实践过程中扩大生态环境保护队伍,使得污染防控的效果达到最佳化。比如,在日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提高相关政策和机制的实施力度,可通过多重渠道的宣传形式,强化人们的认知。如以多媒体网络大力宣传形式,让人们能够真正关注到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可降低污水排放量,相关工程也要将废水通过处理,达到专业排放标准后再行有序排放。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可设置净化装置、防喷装置等等,减少水园区的环境压力,促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快的达成成效。
3.3采取封闭化的管理模式,满足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
为了能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需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真正满足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相关监管部门需充分发挥职责作用,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采取封闭化管理的形式,从根本上完成相关工作的落实过程。在水源区多个出入口设置防护网,进行封闭,避免无关人等随意进出。为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需更新基础设施,构建封闭系统,在上游区域注重隔离防护,从而提高治理效果。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还需考虑实际情况,分析植物的生长习性,达到科学种植和管理的目标,使生态结构更具稳定性。也让生态系统自备修复力,能够拥有净化和防控功能,从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的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需详细分析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借助各项科学化的手段展开生态修复操作。同时强调基层人员的配合,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从而在各个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下,做好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韦云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以安顺市3个行政村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0):153-157.
[2]杨真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