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剪辑技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电视专题片剪辑技巧研究

顾广超

鹤岗市融媒体中心  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部质量上乘的电视专题片,不仅需要好的编导、技术能力强的摄影师,也需要后期制作的剪辑人员,如果他们没有高超的剪辑技巧,很难制作出广受关注、反响热烈、艺术手法精湛的电视专题片。本文从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原则入手,对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剪辑;镜头

1电视专题片的特点

电视专题片是采用纪实性的手法,针对某一类专门的题材内容、重大事件、人物、自然现象、知识领域等内容,通过集中、深入的反映来表现当前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形态。专题片既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一部好的专题片中往往使用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从这一角度讲,专题片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近年来,电视专题片类型已经趋于多样化,与其他类型节目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是观众获取知识、丰富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2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原则

2.1风格鲜明

从风格上,可以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剪辑师在进行一个视频影像作品的剪辑时,首先应当确定这个影像的主题,并根据视频影像的主题内容来制定剪辑风格,视频影像主题和风格应当是贯穿于整个作品的,这也是电视专题片剪辑的关键所在。

2.2内容真实

电视专题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实反映历史及社会事件及人物是电视专题片的首要任务。若专题片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工作应当是基于真实的素材,镜头素材的组接不能违背逻辑和事实,最终的影响作品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2.3情感融入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剪辑师及制作团队情感融入的结晶。情感与技术手段的交融并用,能使电视专题片真正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剪辑师虽然面对的是没有情感的镜头素材,但其可以通过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对镜头素材进行解读和挖掘,赋予素材情感和生命力,通过融入情感而达到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的作用。

3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

3.1镜头组接

镜头组接是指将相对孤立的镜头画面以某种逻辑、规律或创意组合在一起形成能够叙述事件、阐释主题的视频影像。镜头是独立,每个镜头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组接方式所表现内容也有较大差异,镜头的组接要合乎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合乎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电视专题片的组接应当特别注意以下3点:一是要做好动作的衔接。专题片的动作镜头在后期制作时应当首先确保流畅,不应出现打结和跳跃的情况。二是要做好情绪的衔接。电视专题片不应只是平铺直叙,也应当注重情绪的起伏变化。剪辑师应当注重挖掘情绪渲染镜头,可以将具有情绪感染力的镜头尺数做一些延长,把情绪镜头留足。三是要做好节奏的衔接。节奏的巧妙变换可以提升专题片的吸引力。剪辑师在处理专题片中的快节奏场面时,可以使用快节奏的短镜头,有时只用二三格连续交叉的剪接,即可获得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紧张热烈的艺术效果;而在处理慢节奏的抒情镜头时,则要通过适当延长镜头来为观众带来一种像小溪流水一样缓慢、舒畅的感觉。四是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

3.2节奏把控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视频影像的剪辑节奏是指镜头长度、影片结构的不同形式组接起来而产生的一种节律,剪辑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片艺术的灵魂之美。而电视专题片与电影一样,剪辑节奏在专题片的画面过度、情节转承、事件陈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视频影像镜头切换方式、画面连接方式,还是背景音乐音响的节奏、色彩光影的强弱变换等,都可以影响到影片的剪辑节奏,从而对观众的视听感受和心理节奏产生直接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专题片与电影及其他节目相比,故事性普遍不强,情节单一枯燥,更加需要剪辑师通过后期对剪辑节奏的把控而增强专题片的感染力。剪辑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心理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就是剪辑师将镜头素材犹如音乐旋律一样进行排列组合,结合丰富的联想、逻辑思维,呈现出来最真实的知觉感受,是创作意图和主题的直接体现。而外部节奏则往往受到宣传片内容结构的限制,剪辑师在后期制作时需要考虑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音响画面的配合、快慢节奏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不同角度镜头组合等,一般来说,内部节奏需要通过外部节奏来表现,而同时外部节奏也受到内部节奏的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剪辑师应当结合专题片主题进行灵活处理。

3.3色调选取

视频影像的色调是指某一种颜色占据画面主导色彩而表现出的色彩倾向,包括色相对比、饱和度对比、冷暖对比等,它不仅使影片画面更加协调自然,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烘托氛围、传递情感、渲染主题的作用。色调是视频影像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巧妙运用光影和颜色的不同变换组合,可以使观众的视觉感受直接影响其心理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红色象征喜庆、热烈、欢快,蓝色代表忧郁、安静、神秘,绿色可传递出生机和活力等。在3集专题纪录片《圆明园》中,整个影像以昏黄色为主色调,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温暖”氛围,不仅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丽的建筑艺术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还将一个帝国、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在耀眼的火光中,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无比的愤恨、无助的呐喊,同时也为深处苦难中的中华民族深深地怜惜。主色调的选取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首要任务,应当与专题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致。然而由于影像素材往往来源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光影环境,这就导致剪辑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要面对色调差异较大、色彩不协调的素材。如果色调不能与影调保持一致,就会造成主题不鲜明、观众情感不能调动、影片不流畅的情况,不能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此时就需要剪辑师通过运用必要的非编软件进行素材色调的调整,从而弥补素材拍摄过程中的不足,充分发挥色调在专题片中的视觉功效,更好的烘托气氛和传达主题感受。

3.4图像资料运用

图像资料的运用是电视专题片经常借助的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一些访谈类、回忆类、历史类的专题片,镜头素材相对缺乏,而图像资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点,图像资料加当事人叙述或旁白对于主题的表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电视专题片需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是,剪辑师可以在恰当的位置使用图像资料来达到清洗直观的展现效果。此外,对于故事讲述类的专题片,图像素材可以作为背景资料呈现给观众,而对于一些调查性的专题片,图像素材又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配合旁白直观地表现出来,方便观众理解。

结语:

在式电视节目中,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节目形,要制作一部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剪辑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后期编辑制作中运用组接、节奏、色调以及图像资料等手法,将专题片鲜明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颖颖.试析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后期编辑[J].传播力研究,2019,3(01).

[2]李济天.浅谈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后期编辑[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0).

[3]韦厚基.视听语言在类型化专题片中的应用——以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第一书记》栏目为例[J].新闻潮,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