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沈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的文化瑰宝,其中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在2004年以“两陵一宫”之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随后“两陵一宫”便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两陵一宫”的满清文化背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措施,从而促进满清文化的发展,绵延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两陵一宫;沈阳市;文化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市曾经是清朝的诞生地,也是清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帝王曾经的统治中心,沈阳市因此也累积下了许多珍贵的宝藏。自2004年7月1日开始,沈阳的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以“两陵一宫”之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后,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被聚集在了沈阳这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中。“两陵一宫”是沈阳清文化的地标建筑,既融合了汉族的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结合满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宗教信仰等,“两陵一宫”的景观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一层浓厚又独特的满族风格。
一、“两陵一宫”的清文化背景
沈阳故宫是清朝后来皇帝来东北巡查或者祭奠祖先时所住过的行宫。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共有一百多座宫殿建筑,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少数民族建造宫殿。沈阳故宫建筑布局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东路建筑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主要以大政殿为主建筑,是当时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地;中路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所建,主要以崇政殿为主建筑,也是清朝后来迁都北京后皇帝巡视东北时所用的寝宫;西路建筑以文溯阁为主,包括戏台、仰熙斋等,是康熙和乾隆为了东巡而后增建的楼阁,嘉庆也有部分的增建。沈阳故宫通过几代皇帝的建造,既保留了满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对后世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昭陵又称“北陵”,位于沈阳北郊,占地48万平方米,古建筑约三十多座,这里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1】清昭陵虽然建造时间较晚,但规模却大,是结构最完整的清朝陵寝。清昭陵从清崇德八年建造到顺治八年,而后康熙、乾隆、嘉庆时期都对清昭陵进行了增建。清昭陵以“前朝后寝”的布局设置,分为陵寝,陵前,陵后三个部分组成,整体设计仿用明朝陵寝风格,但又保持了满族传统文化特色。清昭陵自从开辟了北陵公园后,又增加了许多游人前来参观,这里四季景色各异,建筑与景观设计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清福陵又称“东陵”,位于沈阳市东郊,占地54万平方米,古建筑约三十多座,一面背山,三面环水,地理位置具佳,这里安葬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皇后叶赫那拉氏。【2】清福陵是皇太极兴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在康熙年间通过吸收明代陵寝制度,对清福陵也进行过修建,并较大改变了清福陵原有的格局布置,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清福陵才彻底定下格局。清福陵历经几代皇帝才完全营造完毕,这期间更是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政治与艺术的手法,更是记录了清朝从初到盛的历史发展轨迹。
“两陵一宫”是融合了满、汉、蒙等多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建造而成,它们也分别记录下了清朝在入关之前到鼎盛时期丰富的历史印记,每一位皇帝对故宫以及陵寝的营建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政治、风俗、宗教等,正是这些文化交织在一起,才成就了现在辉煌的“两陵一宫”。
二、“两陵一宫”清文化优势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美誉,拥有 深厚的清文化底蕴,“一宫两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 产,是历史赋予沈阳的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3】“两陵一宫”申遗工作共历时两年半的时间,沈阳市通过探索沈阳市文化地位,决心以清文化为依托,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沈阳市对于”两陵一宫“的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为申遗成功,对”两陵一宫“进行了古建筑的修缮、周边环境治理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古建筑和古园林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 勇敢、智慧和建造绝技的象征,是当今人们的稀世瑰宝,同时也是后人了解过去、开创未来的知识宝库,还是发展城市旅游事业的珍贵资源。【4】
近年来为宣传“两陵一宫”这张“世界级”的城市名片,“两陵一宫”开展了许多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在沈阳故宫举办“蒙眼赛蹴鞠”、“雅歌投壶亭”、“皇宫过大年”、“格格大赛”等活动;在清福陵举办“清皇帝东巡谒陵仪式”、“清福陵文物史迹展”等活动;在清昭陵举办“清昭陵历史图片展”、“喇嘛念经处陈列”、“昭陵与清代陵寝制度展”等活动。通过举办这些文物展览、清代文化演出等活动,让人们通过古老的建筑,身临其境的去了解和感受清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游客对清文化的感悟。
三、“两陵一宫”现存主要问题
1.沈阳故宫研究时间较早,有较多学术专著和研究人才对沈阳故宫进行保护修缮,但是清福陵和清昭陵起步时间较晚,与沈阳故宫相比较缺少更多专业人才和清史学专家,造成了“两陵一宫“研究人才出现断层式状态。
2.“两陵一宫”宣传力度还是不大,没有长期性的规划宣传措施,特别是清福陵和清昭陵因为起步时间短,出现阶段性的宣传活动。因为气候原因,每年活动大都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冬宣传活动较少,导致个别季节或时期宣传活动空白。
3.对于资源保护上力度不够。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为、天气因素变化,一些墙体、建筑、古树等都已倒塌或有损毁,影响了原址的样貌。对于游客来到园区内工作人员监管不周,经常会出现刻字、攀登、损毁和乱丢弃垃圾等行为,对园区特别是文物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四、“两陵一宫”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为了对“两陵一宫”清文化进行保护宣传,提高沈阳市知名度,对于上述问题和矛盾要进行及时的解决。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两陵一宫”清文化,努力打造以清文化为依托的文化城市,让更多人了解清文化,了解“两陵一宫”。
1.应加强清文化人才的培养,请更多专业的清文化学者对“两陵一宫”进行保护修缮,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提升对沈阳市清文化保护的研究措施与宣传方向,为提升“两陵一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旅游业与文化相结合,开发文化旅游路线,将清文化轨迹和历史事迹与旅游资源整合成一条特色文化链条,引领游客以文化角度进行旅游参观,充实游客对“两陵一宫”的文化了解,提升沈阳市清文化知名度。
3.提高服务功能,增强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保证园区内文物资源的保护,带动游客提高保护文物意识度。
4.推出不同季节“两陵一宫”的清文化宣传活动,弥补因为季节气候等原因出现的宣传空白期。抓住满清文化风俗的特色风味,将以推出的满清文化活动形成一定规模,提高系统性和连续性,打造一年四季均有特色清文化旅游活动,带动经济,并提高游客对清文化认识。
五、结语
“两陵一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沈阳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两陵一宫”承载了满清入关前的历史印记,又因后世的增建添加了许多不同时代的文化底蕴。“两陵一宫”的申遗成功推动了沈阳市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更多人的目光投到沈阳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对于弘扬满清文化,发掘满清文化历史,保护清文化资源带来了大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刘殿行. 清昭陵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史展. 清福陵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梁莹.以“一宫两陵”打造沈阳清文化品牌[J].沧桑,2012(06):94-96.
[4]冯雨峰.从目标规划到过程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03,(5):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