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背景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 2

高质量就业背景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孙瑶,王珊珊,杜京明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国外的“间隔年”现象,国内称之为“慢就业”,慢就业在一些情况下表现为毕业之后有等一等的心态,不急于找工作,不急于给自己的未来设定方向。而是选择在以游学、在家陪父母等暂时的逃避责任,以此来慢慢考虑人生的道路。伴随着就业观念的改变,“慢就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影响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慢就业”折射当代就业新问题

  2022年河北高校毕业生人数52万人,比2021年增加8万人,在这庞大的群体中,有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这成为新时代下高校就业形势的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企业仍然有引进人才的想法与需求,这与”慢就业“现象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我国政府同时又将“稳就业”放在2020年“六稳”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所有就业人员中,高校毕业生是其中重要的就业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以高校扩招制度、金融危机、战“疫”背景为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结合不同的时代特色,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在第一阶段制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在第二阶段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入伍服兵役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第三阶段提出拓展就业升学渠道、网上就业服务、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等,以引领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政策保障。因此,针对性分析解决“慢就业”现象是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实现积极就业政策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问题,解决“慢就业”造成的不良影响,逐渐成为我省高校就业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慢就业”现象形成因素分析

  2.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很多毕业生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视过高,经常追求高于自己能力的就业岗位,致使所谓的“眼高手低“,最后往往配不上自己心仪的工作,而条件稍差一点的岗位又看不上的尴尬境地。

  2.2就业观念守旧

  盲目追求所谓的“铁饭碗“,甚至受家长影响,将希望寄托在公务员考试,不是体制内的单位不去,于是就出现了考试失利,继续二战、三战的情况,延误了就业的黄金时期。

  2.3就业心理素质差

  毕业生参加招聘,是第一次频繁地陌生人打交道,而这些陌生人中大多是位人事主管和求职竞争者,与他们打交道,毕业生们会遇到很多“被评判”、“被对比”的情况。一些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弱,无法应对“被否定”或“连续被否定”的情况,没有平复自己失落心理的能力,无法克服因招聘碰壁而滋生的自卑心理,最后导致对就业产生厌恶情绪,渐渐形成“消极慢就业”现象。

     2.4高校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现如今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偏向于理论性和普适性,缺乏个性化和针对话的教育,因此,致使学生缺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导致信心不足。笔者对两千五百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有75.2%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后的求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学生在大学期间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有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辅导,也不知道如何寻找机会和接受辅导。

  2.5新冠疫情影响

  受疫情影响,多数学校延期复学,虽然开展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但对于毕业年级学生的与毕业相关事项还是有诸多不便。如实习课程不能如期完成、毕业设计因不能返校而缺少设备或实验材料等环节,毕业论文缺乏导师当面指导影响进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毕业生能否顺利毕业,加重毕业生心理情绪压力。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响的还有企业,招聘季的延迟、招聘岗位的骤减、企业的裁员,毕业求职人数的增多、网络宣讲、面试应聘的限制、考研、考公复试的漫长等待,这些都会导致毕业生恐慌、焦虑情绪有所增加。据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班的学生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其他年级,有 19.97%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就业前景比较焦虑,因此有些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慢就业。

  2.6家庭原因对慢就业的影响

  家庭条件对于选择学生“慢就业“的因素非常大,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家庭条件殷实,父母不会急于让孩子就业,或者家长已经为孩子规划好未来,,这就使学生没有迫切找工作的想法,也有一些家长尊重孩子开阔视野,思考人生的想法,选择支持学生”慢就业“并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经过调查,54.96%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于“慢就业”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有62.31%的学生认为家长会支持自己的就业选择。

  三、“慢就业”不可怕,共同树立正确价值观

  3.1优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国家和政府部门应继续深入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战略,优化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使优秀大学生认识到在基层可以大有所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机遇,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能主动到基层就业,做到“引得来”;国家和政府部门还应为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待遇一致、医疗福利有保障的均等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要大力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能“留得住”。

  3.2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高校应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专业认知教育工作,提高新生专业认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专业认知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而是要通过系统规范的讲解、循序渐进的渗透、讲练结合的融汇、实际操作的锻炼专业认知教育,帮助新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内涵及目标,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3.3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仅针对某一时期的学生开展,而是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将此工作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授课教师,在平时授课及谈话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对职业发展的思考和追求,在课堂外,也要多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友典型事迹报告、朋辈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应重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将授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课堂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要保证师资力量,适当控制课堂人数,提升学生课堂融入感和重视度。

  3.4整合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所学知识和行业进行融合,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预备人才。紧密联系校友网络和专业教师储备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企事业单位要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实习交流、了解行业、认知岗位的实践机会 ;青年人自身要把握自我、珍惜青春、明确责任,树立紧迫感、使命感,把“慢就业”当作短暂休憩、积蓄力量、以逸待劳的加油站、充电桩。期待通过各方相向而行的积极引领、兴利除弊和补齐短板,能化“慢就业”的消极因素为“快思考”的正向效应。

  3.5家庭正确引导,学生自强自立

  在家庭和学生层面应更新就业观念和注重提升就业竞争力,激发大学生积极就业的内驱力家庭方面作为毕业生的父母应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子女积极就业而不能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和家庭有直接的关联,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毕业生本人。高校毕业生要顺利实现就业首先应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同时应对自我兴趣、性格、价值观、职场有较为清晰的把握,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其次应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职业理想和目标的驱动下,珍惜大学时光,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利用各种锻炼机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结语

  “慢就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常态性选择,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相关就业政策和数据统计应该给予“慢就业”群体一定的空间,高校就业工作者也应提高自身能力,及时分辨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孙瑶(1987-11)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就业

此论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年度研究课题项目《高质量就业背景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JRS-2022-1193)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