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吴海娟 ,董伟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脑瘫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痉挛型脑瘫占比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进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瘫的各种功能障碍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突出,且常牵连感知觉、行为认知、理解表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突发性暂时性大脑功能障碍和继发性肌骨问题。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脑瘫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脑瘫患儿的70%,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受损,可呈锥体束征阳性。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凡是会引起脑损伤和脑发育不完善的都可诱发脑瘫的出现。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牵张反射亢进是其特征,可觉察患儿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征-锥体束征。

一、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在众多类型的脑瘫分型中,痉挛型脑瘫约占70%。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胆红素脑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见于宫内窒息、出生时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病、产伤、酸中毒等。痉挛型脑瘫患儿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下灰质(即基底核)及锥体系。小儿基底核区各部分均具有选择性地对应损伤,足月新生儿窒息选择性损害壳核及丘脑,患儿缺血、缺氧时壳核、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盐通道被过度活化易损害。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跃程度较高,导致苍白球相对静止,所以苍白细胞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在苍白球细胞中,由于相对多的神经细胞不活跃,因此其对低血压和毒性成分更敏感较为容易的受到胆红素毒性的侵害。

二、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脑瘫归属于“痿症”,是指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而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纳入中医学中的“五迟”、“五软”与“五硬”的范畴。在传统医学上,痉挛性脑性瘫痪是由先天精血亏虚,后天血气不足所致。小儿精气来源于父血,若其母体精血亏虚也会损伤小儿身体,导致孩子先天禀赋不足,容易受外邪侵袭。精气不足,脑髓空虚,气血不足,气不能蕴润于心神。髓海受损心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痰浊、脑窍文饬、精疲力竭;穴道被闭、经络失和、缺少濡养致小儿后天失养,精液循环受阻,精气、精血无法运送到四肢等部位,导致肢体的痿软或拘挛不用。痉挛性脑性瘫痪属于肝强脾弱病,肝木过强脾土过虚相克太过而为病,脾虚弱运化功能弱造成气血生化衰弱,加重了肝藏血疏泄功能的紊乱。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从而脾土更弱使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运困难,血管和肌肉失去濡养而造成筋骨拘挛。治疗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性思维,注重辩证治疗,根据病因病机,补肾益气、滋养脑髓、软筋活血。

三、国外研究进展

最初研究脑瘫的是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矫形外科学专家JohnLittle,产生了众多治疗体系中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最为常用。近年来国外对脑瘫治疗的探索也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加速,研究者将跑台训练应用于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同时接受注射BoNT-A后常规物理疗法),证明了在短期内除了BoNT-A注射后的常规物理治疗外,跑台训练有利于提高髋关节肌肉力量、踝关节选择性运动控制、步行质量和功能性移动。Song EunJu将悬吊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证明了悬吊训练能够改善行走困难的III-IV级GMFCS脑瘫儿童的平衡和体力活动,增强患儿的独立性[1]。肉毒素A ( BTA )注射与体外冲击波疗法( ESWT )联合起来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对痉挛型CP患儿痉挛状态的控制明显有效。Fatima A将冷疗和功能任务练习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证实了冷冻治疗与功能任务练习相结合可以减轻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以及改善手功能[2]。AbdElmonem Amira M将口腔感觉运动刺激应用于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口腔吞咽障碍治疗,证明了口腔感觉运动刺激有利于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吞咽困难,提高进食能力[3]。这些新治疗方法的出现对脑瘫儿童的治疗各有其针对性,然而疗程短、恢复快、综合效果俱佳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有待挖掘。                                                                                                                                                                                                                                                                                                                                                                                                                                                                                                                                                                                                                                                                               

四、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脑瘫治疗起步于7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技术创新和人才辈出的形势下发展尤为迅速,并已有显著进步。

国内对脑瘫儿童的重视促使脑瘫治疗的新方法不断地被挖掘。研究证明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瘫伴智力障碍患儿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减轻肌张力水平和下肢痉挛程度,促进智力发育。运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技术与针灸联合能明显减轻小儿癫痫缓解疼痛,提高患儿的ADL能力[4]。丁政涛将五音音乐振动理疗仪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证明了五音音乐振动理疗仪可明显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5],并且应用此疗法患儿依从性高,配合好,参与度高。王少锋将悬吊技术结合针刺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证明了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ADL能力的提高[6]

脑瘫治疗方法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但为了追求更好的治疗、康复方案,使脑瘫儿童的恢复更趋于正常儿童,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方舟.脑瘫患儿应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05):66-70.

指导教师:董伟(1982.6—),女,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康复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