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背景下广州市白云区慢行交通提升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绿色交通背景下广州市白云区慢行交通提升规划研究

王旖旎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印发。规划提出需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品质,构建安全、连续和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慢行交通作为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按照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以支撑广州市白云区交通地位的提升,将成为广州市白云区交通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基于交通安全及便捷过街等原则,结合白云区慢行交通现状情况,从多个维度提出慢行交通提升规划方案,是绿色交通背景下对于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绿色交通;慢行交通;提升规划

1、研究背景

   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目标,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战略任务后强调的新任务。在当前这一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将“四化”战略变成“五化”战略,此中意义非凡。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01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我们需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要求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

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本文顺应此趋势,基于“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结合白云区慢行交通现状情况,从多个维度提出慢行交通提升规划方案,满足绿色交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支撑白云区建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慢行交通发展体系[1]

2、现状分析

2.1 城市概况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北部,是广州市中心城区东、西、北三向的交通出口要道,是广州市对外交通的重要咽喉地区。白云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北大门,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等重要对外通道均经过白云区,是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往北的重要走廊。

白云区常住人口为374.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共增加152.03万人,增长68.4%,年平均增长率为5.35%,比上个十年的平均增长率3.88%加快1.4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53%)、全省(1.91%)和全市(3.93%)平均水平。在广州市11个区中,白云区的常住人口继续稳居第一名,占全市总人口的20.04%,比排在第二位的番禺区高出5.8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比重增加了2.54个百分点。

2.2 交通供给状况

2.2.1人行道设施

白云区慢行出行比例较高,主干路人行道宽度基本可以满足行人通过的要求,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慢,再加上常年被摩托车、广告牌占据,部分村镇,支路未布设人行通道,致使区域人行通道不连续,行人出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慢行品质整体上有待提升。

C:\Users\HA\Documents\Tencent Files\1525033184\FileRecv\MobileFile\Image\[D@7[A5F5~SQV]AVVO(EN88.png    C:\Users\HA\Documents\Tencent Files\1525033184\FileRecv\MobileFile\Image\34VT`GU@{OP~~N9SG5PCN2B.png

图 1长红东路的慢行路权被侵占              粤溪大街步行通道不连续

2.2.2立体过街设施

白云区立体过街设施约有100处(人行天桥93处,人行地道7处),主要集中在华快以南区域,广花路、机场高速等城市主干道缺少立体过街设施,行人与机动车存在较大的冲突矛盾。

2.2.3自行车道和绿道设施

白云区自行车道多采用机非划线分隔型和人非共面的形式,整体自行车骑行环境较差,通勤道路中无分隔型道路占据比例较大,有分隔型道路连续性普遍较差。白云大道、G106国道等快速路上,机非混合,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划线分隔,为事故多发路段,非机动交通出行安全存在威胁。另外,白云区自行车、电动车与公交、地铁等接驳条件较差,在公交站、地铁站旁边,未设施与其接驳的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停在换乘设施路边的通道上,造成道路空间被占用的同时,对使用者也没有安全保障。

白云区需结合其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优美的特点,稳步推进绿道的建设。

   

图 2 机非混合行驶                              人非共面

3、提升规划方案

3.1提升思路

在绿色交通背景下,白云区需秉持“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打造适应白云区不同圈层发展的具有引导中心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支持白云区产业升级的慢行交通系统。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标准构建以“共享、畅达、绿色、公平”为特征的现代服务型慢行交通体系

[2]

3.2 提升目标

   白云区慢行交通发展总体目标需建立地区差别化的非机动化交通系统,改善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及便利条件,创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调控和引导短途自行车的合理使用发展,促进环保、健身、休闲的步行及非机动化交通与公共交通接驳,构建与区域特点相适应且安全、连续、舒适、捷达的慢行交通系统。

3.3 提升策略

3.3.1 完善非机动车系统,突显通勤与休闲功能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偏北的区域,临接广州老城区;区域面积较大,白云区内北部距离市区较远,远距离的轨道交通承担着大量的出行需求,慢行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接驳的主要方式,发挥着重要的接驳、换乘的作用。建议结合轨道站点的位置布局,衔接各站点与各住宅区,在城市中心打造通勤、接驳、换乘服务的便捷的两级非机动车道通勤网络,解决白云区城市中心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白云区坐拥白云山、帽峰山两大“天然氧吧”,流溪河、石井河横穿白云区东西,整个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建议以各大景点水系为节点,以绿道建设为基础,合理布局规划城市慢行通道,串联各大绿地、水系,打造居民休闲、娱乐的慢行通道,改善白云区慢行交通环境,提升白云区交通品质,坚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3.2 增加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完善步行系统网络

为了满足城市主要干道、对外集散枢纽等行人过街需求,建议增加人行过街天桥和隧道,实现交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支撑城市升级转型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共建美丽白云。

3.3.3规划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重点提升市政桥梁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结合东北货车外绕线,考虑规划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建议中途连接花园、景区、有限公司、物流园、商业广场和学校等不同性质的基础设施,提升白云区居民出行通勤效率。同时推进白云区华快以南区域的桥下空间功能优化,增设城市交通设施(自行车停车、公交场站)、城市应急管理设施(抢险基地、环卫站)、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店、体育场、公园)和防护绿地(生态海绵)或硬化场地,实现白云区桥下空间管控精准化、品质化。

4、总结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公路、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等的建设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积累,因此在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探寻低排放、高效率的交通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和发展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它需要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以建设方便、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景观优美、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为目标,以推动城市交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高交通效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措施,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因此,绿色交通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现代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3],而慢行交通也是这种交通模式的重要体现。广州市白云区应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提升区域地位,探寻适合自己的慢行交通发展模式,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网站.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J].交规划发,﹝2021﹞104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s].国发,〔2012〕64

[3] Paulo Sergio Custodio. 绿色交通相关问题概述[J].城市交通,2007,5(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