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当前,我国幼小衔接阶段中的习惯养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导致很大一部分儿童难以适应升入小学以后的环境。由于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教学模式、策略、方法乃至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方式手段等均有不同,而对于刚升入小学的儿童来说,需要面对的往往正是这种不同对学校生活带来的“断层式”改变;一旦儿童缺乏良好习惯,长时间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无法跟上教学的节奏,导致学习兴趣受挫,以至于出现畏惧和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显然无益。因此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阶段的顺利过渡,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但是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的定义被一些课外辅导机构把持,甚至成了机构售卖的“幼升小”课程的代名词。根据《指导意见》,小学应该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由此本文中的幼小衔接指的是自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这个儿童角色转换适应阶段。在这个适应阶段,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1、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显然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通过对我校一年级新生家长群体的调研,我们发现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家长群体中的教育观念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1对幼小衔接没有足够重视
部分家长以各种原因如工作繁忙等为托辞,对孩子的教育都漠不关心,更谈不上重视幼小衔接问题了。而部分家长秉持对西式“顺应天性”教育的片面理解,认为不需要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拒不配合甚至敌视学校的工作。事实上,顺应天性的教育绝不意味着不加任何人为干预的教育取消主义和放纵主义;若是如此“顺应天性”,那么学校乃至教师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教育应当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未来人才与祖国栋梁。
1.2过度重视知识准备,忽视习惯养成
部分家长也认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是对幼小衔接持有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理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重视“知识”而忽视综合能力和习惯养成。部分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而让孩子超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超前学习经常会导致两种恶果:一是学理上所谓“习得性愚笨”,即超过身心发展阶段的知识学习让孩子身心俱疲,陷入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负面评价。二是“成功”的超前学习可能导致孩子的自负情绪,因为授课的内容对他来说都不是新鲜的东西,从而导致孩子对课堂的不尊重心态,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观察表明,这种“抢跑”式的优势往往到了三年级后就不再明显或者完全消失,而这些抢跑的孩子往往也因为在一二年级就没有培养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而后继无力,从而严重影响后续发展。成绩因此断崖式下跌者也不在少数。
1.3其他教育观念问题
除了以上列明的对幼小衔接的不够重视或错误认知,部分家长在更加宏观层面的在教育观念上就存在问题。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些家长既没有扮演好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中的“第一教师”的角色,也没有做到家庭和学校这个“第二课堂”的衔接工作和良好互动。家长群体中可能存在各种错误教育观念,如认为教育纯粹是学校的工作,因此出现问题一定是学校的责任;又如重视狭隘的知识而轻视能力和习惯培养(这往往导致强迫孩子超前学习);盲信偏信刻板印象中西式教育观念(往往是对实际上的西方教育理论的错误解读)而把规则意识培养的缺失当作个性;以及粗暴教育或过分宠溺等。
2、幼儿园与小学在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幼小沟通机制不畅,教育分离和职能错位问题
随着社会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小学在主观上认识到了衔接问题的重要性而试图相互拉近距离,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学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与内容乃至教学方式手段上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二者缺乏一种合适的沟通机制,会导致双方各说各话。实际上,孩子在一年级课堂上普遍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与生活习惯、生活能力缺失问题等,归根结底是在幼儿园阶段中的园方和家长没有打好基础,往往反而是盲目跟风,使得幼儿园大班“过度小学化”,却没有做到学前教育本该做好的习惯养成、规则意识树立的工作。这导致小学教师居然需要在生活习惯,甚至卫生习惯上给新生“补课”的情况屡见不鲜。
2.2 部分幼儿园或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煽动焦虑的现象
部分幼儿园(以民办私立为主)以及校外培训机构,迎合社会层面的焦虑情绪和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打着“幼小衔接”的旗号,开班授课汉语拼音、识字、加减法等学科化知识,行过度小学化教育之实。这种实质上是超前学习的“幼小衔接班”同时也对小学的教学进度安排造成了麻烦,试想如若班上一大半的学生在上课之前都已经学会了授课内容,那么教师是否应该跳过或者说至少是加快教学进度呢?而这对没有报“幼小衔接班”的学生来说,显然又是不公平的。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为了让家长立竿见影地看到培训的“效果”,反而将一些如“手算”之类的不良习惯教授给孩子,这些不良习惯后续又需要家长、老师和孩子都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才能纠正,可谓得不偿失。
3、对策
正如上一章所述,目前的幼小衔接习惯养成教育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3.1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本,制止幼小“内卷”
“内卷”最初是人类学的学术术语,近年来在社会中愈发流行,引申义为各种某一领域内大量无效或者低效的过度竞争。“内卷”在幼小教育中的体现正是家长和学校在孩子身上的层层加压;家长的焦虑和攀比心理与校外培训机构一拍即合,唯独忽视了教育规律和孩子的真正需求。幼儿园和小学应该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规律和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应该统一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衔接观,尤其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同时根据《指导意见》要求,作为校方,诚恳地期待教育部门在常态治理中能够进一步制止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各种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
3.2完善教育目标,强化习惯教育
面对幼小衔接习惯教育中的职能错位问题,学校应当明确教育目标,完善并加强习惯教育。幼儿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计划性、专注能力,规则意识等有助平稳衔接的良好品格。小学也应当突破陈旧的观念,在以养成学习习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引导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尊自爱同时热爱集体,品格优秀的个体。学校可以通过展板、海报、宣传画等形式,将习惯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育环境当中,并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例子和反馈;也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习惯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孩子在主动参与和荣誉嘉奖中将习惯的要求内化成优秀的个人品质,自觉地践行习惯要求。
而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脱离的问题,应当建立双方沟通机制,如进行定期研讨会,推动幼小衔接双向的教研活动,促进以幼小教师为主体的教研共同体形成;双方相互了解,协同工作,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形成主动互通的合作关系。这将有助于问题的快速反应和解决,以便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质量。
3.3 强化家园校合作,完善共育机制
幼小衔接并非易事,习惯养成也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的配合协作。如:开展家园校三方交流会议,辅佐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念;也可在幼儿园大班阶段举办家长协同大班幼儿进小学校园的游园开放日活动,帮助幼儿熟悉未来的教学环境,消除对升小的畏惧感。小学也要充分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坚决施行零起点教学,同时相应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主动并强化衔接意识,改革一二年级的教学计划,放缓进度,耐心培养。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听信市面上各种鱼目混珠的社会机构的夸大宣传;在习惯养成教育上与园、校保持一致,不“抢跑”也不“掉队”。
总之,三方应通力协作,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基础和前提,为幼儿创造出舒适、科学的衔接环境,为孩子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课题名称:“培养一年级小学新生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XL145202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