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第三小学 547200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数学的学习也需要学生打开思维,在充分理解公式定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思考,将公式定理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深入到学习中,将知识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数学学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学会公式定理是一方面,是否能灵活运用公式定理才是关键。进入三年级之后,数学的难度和题量增加,学生必须要从此前对数学的死记硬背中摆脱出来,去思考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思考如何运用公式定理才能真正学会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应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要从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也不断增强,教师也应及时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在小学数学中,目前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上,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普遍采用背诵记忆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公式定理,却很少了解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做题的步骤,不明白为何这样做。比如在学习除法时,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步代表什么,意味着什么,都应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确除法竖式的内涵意义,但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却通通略过,只是让学生记住除法的步骤,学生只会解题,但是在碰到竖式的变式时却手足无措。比如已知除法竖式上任意两个数去推倒竖式的其他数,如果学生不知竖式的每一部分如何由来,自然在做这道变式题时很难。第二,教师在教数学时普遍采用题海战术,追求学生的速度和正确率,但却忽视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将数学属于刷题的一门学科,却忽略了数学最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加强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意识,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主动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引导。多从数学思想方法上,从公式定义的推导过程上去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题时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运用公式定理时不是机械的运用,而是能够通过了解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能够灵活的运用公式。如此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是学生也能通过拆解,做好数学题,而不是只会按部就班的做题。学生遇到需要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时才会更有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提供适当的扩展给学生,及时补充数学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做好基础题目的同时留给学生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去完成,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范围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掉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知识讲完后,通过做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就是打破教师主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主导,从灌输式教学到鼓励式教学,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在课堂上无论是从课前导入还是授课方式上,都要围绕着探索的目的进行设计。在课前导入时就需要通过多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一课所需要讲述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节课时。这节课与学生在一二年级学的除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多个问题如观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有何区别?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应从哪一位开始除。引导学生去观察。在正式讲课时,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原理弄明白。随后让学生去做题,根据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去探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生的薄弱点一一攻破,对于学生学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更轻松。了解了除法原理,学生在做除法的变式时题目是也能够在自己的探索下解出题目,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
(三)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小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联系,学生在听数学课时才不觉得是在听天书,而是在解决实实在在的生活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能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变相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将数学女儿生活相关联,比如学习“面积”这一课时,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老师在出题时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出题。如妈妈想要买一块桌布,应该买多大的桌布,买一平方米够不够?或是妈妈想在厨房放一台饮水机,但厨房的面积只剩下0.2平方米够不够。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听课时能够将问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就会更有兴趣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四)为学生独立思考打好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实现独立思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在探索时没有可以使用的资料或是找不到方法做,就很容易要放弃,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独立思考的问题之前,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让学生在思考时能够依据资料更顺利的思考。比如教师让学生学习“倍数”这节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对倍数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除了在课上讲解倍数的定义,补充基础题目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倍数的视频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布置较高一层次难度的习题。学生学过了倍数同时在视频的引导下,能够尝试着去解答这些习题,学生有东西可用,不会觉得困难,反而能够为自己解除难题而高兴。
总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切实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动性,不断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俊芹,申应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 教育现代化,2018,5(39):383-384.
[2]毛世宁.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67-69.
[3]安沙沙.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 华夏教师,2022(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