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肝病患者实施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5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50例病毒性肝病患者,5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病毒免疫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LKM)、抗肝细胞胞质抗原(LC)、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核抗体(ANA)阳性检出率分析。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AMA、LKM、LC、SLA、A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病患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肝病患者进行诊断时,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能有效的对肝病类型进行诊断,为医师制定后续的医疗方案提供依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肝病;诊断;
肝病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分为病毒性肝和非病毒性肝病,不同类型的肝病发病机制不同,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诊断肝病类型,为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患者极易发展为肝硬化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1]。自身免疫性肝病(ALD)作为肝病中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引发肝脏出现炎症反应,若不及时针对治疗,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对肝病患者的肝病类型诊断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5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50例病毒性肝病患者,5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病毒免疫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30~72岁,平均(41.58±4.91)岁;病毒免疫性肝病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31~71岁,平均(42.14±5.61)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7~68岁,平均(40.28±4.59)岁。三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抽取所有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4ml,离心后取血清低温保存待用,使用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项指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LKM、LC、SLA阳性检出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NA阳性检出率。
1.3 疗效标准
对比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病毒免疫性肝病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LKM)、抗肝细胞胞质抗原(LC)、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ANA)阳性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自身免疫性肝病组、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AMA、LKM、LC、SLA、ANA阳性检出率,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明显高于病毒免疫性肝病组和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AMA、LKM、SLA、A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抗核抗体阳性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AMA | LKM | LC | SLA | ANA |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 | 50 | 19(38%) | 6(12%) | 1(2%) | 7(14%) | 48(96%) |
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 | 100 | 3(3%) | 0 | 0 | 0 | 4(4%) |
χ2 | - | 32.626 | 12.500 | 2.013 | 14.685 | 124.568 |
P | - | 0.001 | 0.001 | 0.156 | 0.001 | 0.001 |
3 讨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诱发因素多为经常熬夜、抽烟、喝酒、肥胖、饮食不当、工作生活产生的精神压力过大等,这些因素导致患者肝脏功能出现异常或损伤[2]。肝病患者的症状常表现为消化道异常,容易出现恶心、反胃、呕吐、腹泻、无食欲等;全身表现异常,患者全身乏力、疲劳、并伴有尿黄、眼黄、皮肤黄的特征;肝区疼痛,患者出现肝区不适感和疼痛感。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发的肝脏损伤,这类肝脏疾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大大提高了诊断难度,在诊断中经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3]。因此对肝病进行有效诊断的方法非常重要。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相比,发病机制不同,治疗的方案也不同,如果在诊断中出现误诊,使用治疗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肝脏功能,也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不及时对自身免疫性肝病采取治疗措施,从而引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重症疾病,给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不同。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中年女性的发生率较高,特征为血清转氨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免疫球蛋白(IG)明显升高,血清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I型抗体或抗肝细胞胞质I型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与不治疗的区别很大,早期的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患者与健康人员无明显差异,若患者未能及时治疗,疾病发展为严重肝病,并出现多项并发症,极大的增加患者的痛苦。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又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显著特征为肝内胆汁浓度较高出现淤积、出现炎症反应导致肝管异常损失、胆汁性肝硬化,严重者出现肝衰竭,该病患者多为女性,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常规检查中较难发现,在早期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疾病并进行干预,通过药物治疗、控制饮食、心理教育等方式,患者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并与健康人没有差别。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目前尚无有效的医疗手段,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出现炎症和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等疾病。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技术,在检测肝病类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肝病类型的不同,治疗的手段也不相同,若将其他疾病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肝脏功能将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损失,并且不可逆,对医患关系、患者的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家属等方面都产生严重影响。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阳性率、抗体含量高低对比来诊断疾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在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中,患者体内抗线粒体抗性(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核抗体(ANA)等抗体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为自身免疫性肝病,从而进行有效诊断,同时,对免疫球蛋白(I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对比,自身免疫性肝病明显高于其他肝脏疾病,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防止患者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明显,能在患者早期患病时诊断肝病类型,从而进行针对治疗,值得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辛雁瑞.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0):2908-2909.
[2]王小娥.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分析[J]. 中外医疗,2021,40(6):180-182.
[3]刘宁宁. 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