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中医院 安徽省 243000
摘要:SHS是影响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会出现患手骤然肿胀,伴有皮温及皮色变化,腕关节及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若不及时干预,其疼痛加重,关节活动度受限,手部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产生永久性畸形。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颇多,中医康复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生活质量
1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概述
《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显示,脑卒中是造成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与复发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患者卒中后严重限制身体活动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SHS发病率约为70%,致残率高达50%;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肩痛等,晚期可出现患侧肌肉萎缩、关节痉挛等,甚至造成永久性畸形,对患者疾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肩—手泵机制受损有直接关联,且脑卒中后腕关节异常屈曲导致的上肢血液回流受阻亦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2中医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2.1资料
选取医院康复科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气虚证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9~70岁,平均(58.17±7.01)岁;病程最短22d,最长42d,平均(35.23±2.31)d;脑梗死20例,脑出血12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6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5~68岁,平均(59.24±6.54)岁;病程最短25d,最长50d,平均(34.83±3.34)d;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HS诊断依据《神经康复学》中的诊断标准:脑卒中后出现偏瘫一侧手、腕、肩部水肿及疼痛,伴上肢关节活动障碍,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皮肤色泽改变或水肿等,经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颈椎病或其他关节肌肉疾病所致的疼痛及活动受限。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辨证为SHS气虚证。证见:手、腕、肩部水肿及疼痛,喜温恶风,关节活动不利,伴纳差,面色萎黄,肢软无力,苔薄白,脉细或弱。
2.3方法
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具体为:①康复知识宣教。临床医生应就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流程等对患者耐心、详细的讲解,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以及临床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日常习惯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每次训练时间保持45min左右,1次/d,5次/周,坚持训练1个月。②被动运动训练。每日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仰卧于治疗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对肩、肘、腕、手指部位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包括屈伸、外展、内外旋等),注意动作缓慢轻柔,并在不使患者疼痛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③主动运动训练。根据患者肩手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被动训练,同时增加主动肢体运动,包括双手交叉上举、交叉摆动以及双手分离运动、控制能力训练等。
观察组予以患者针刺和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其中,康复训练的方法同常规组相同。针刺方法具体为:取穴:患侧肩髎、肩前、肩髃、外关、曲池、手三里、合谷,双侧足三里、悬钟、太冲、三阴交等。针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75%乙醇于穴位局部消毒。针刺上述穴位,垂直皮肤进针,根据患者体型不同调整进针深度:合谷、太冲穴进针0.5~1.0寸,外关、曲池、手三里穴进针0.5~1.2寸,肩髎、肩前、肩髃、悬钟、三阴交穴进针1.0~1.5寸,足三里穴进针1.0~2.0寸。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得气(酸麻胀痛感),然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足三里穴予补法,余穴予平补平泻针法,起针后以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周。
身痛逐瘀汤方药具体为:桃仁10g,当归10g,牛膝10g,红花10g,甘草6g,没药6g,川芎6g,地龙6g,五灵脂6g,秦艽3g,香附3g,羌活3g。冷水煎煮,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1个月。
2.4结果与讨论
脑卒中SHS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风后,阴阳失调,气虚血瘀,周流不畅,脉络瘀阻,关节筋脉瘀停,不通则痛,出现肩痹;气血瘀滞,水泛肌肤,出现关节肿痛;久治不愈,筋脉失柔。渐成痿证。针刺阿是穴以压痛点为针刺部位,针刺可止痛。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可疏通经络,化痰理气。肩贞主治肩疼痛。肩井是手足少阳和阳维脉交会处,针刺可清热祛风,消肿活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可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可调理肠腑,固卫解表。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可疏经通络,消肿止痛。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针刺可清热消肿,止痛活血。现代研究证实,针刺激发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抑制痉挛期患者屈肌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抑制交感神经;对患肢穴位作用疏通经络和气血,促进血液流动,减轻疼痛、水肿,增加血流和供氧量。有研究针刺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综合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患者VAS、PPI、PRI评分、水肿程度均下降,观察组患者VAS、PPI、PRI评分、水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0.05);两组患者FMA-UE、MALAOU、ADL、WHOQO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患者FMAUE、MAL-AOU、ADL、WHOQOL评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0.05)。提示,针刺联合运动康复明显减轻脑卒中SHS患者上肢疼痛和手水肿,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手使用频率等综合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疗效。
中药也是脑卒中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中医疗法之一。身痛逐瘀汤多用于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剂,其药方中的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没药等具有显著的止痛通经、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对痹证瘀血、经脉瘀阻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将针刺、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用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刺激上肢肩、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达到减轻关节部位疼痛、炎症、水肿的目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西医对于肩手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多实施康复训练的方式,可获得一定临床疗效。中医在相关治疗方面也有很显著的疗效,针刺治疗具有疏通经络气血的效果,合理的取穴针刺,有助于改善患肢的神经功能、血运状况。与单纯现代康复训练相比,配合中药及针刺治疗更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琴,黎华茂.针刺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综合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04):94-96.
[2]何静,寇玉珠,于怡然,何怡琳,于燕燕,侯蕾蕾.临床-康复-护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7-10.
[3]董新玲.针灸、中药热奄包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22,57(06):63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