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400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常见问题之一,骨折往往会对患者骨骼连续性造成影响与损害。在康复阶段,部分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患者卧床期间,良好的护理服务可以帮助其实现对于并发症问题的充分规避,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推动意义。基于此,近年来,医护工作者对于患者护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究,其进一步促进了护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然而,由于对护理知识缺乏足够了解,部分骨折患者及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往往难以有效实现对于细节问题的合理关注,进而不利于护理工作水平的充分改进。本文针对骨折患者卧床期间的护理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希望进一步促进患者护理模式的持续优化与改进。
一、骨折及其危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作为骨科临床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骨折与患者健康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其可导致人体骨骼连续性与完整性的中断,继而对患者行动能力造成了极大影响。从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骨折主要由于人体受到外界暴力因素影响而引发,在日常生活中,车祸、跌倒、高处坠落以及暴力击打等因素均有可能造成骨折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出现骨骼钙质流失与骨质疏松的问题,从而增加了骨折问题的发生几率。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折问题的发病率有所提升,其对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与威胁。对于患者而言,骨折可导致患者相应部位出现较为明显的痛感,与此同时。其可对患者的日常行动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总的来看,大多数患者在骨折后往往需要通过卧床静养的方式实现骨骼断端的合理愈合,在此期间,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护理干预,则有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以及感染等问题的出现,继而对其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骨折患者卧床期间的护理要点
(一)做好患者呼吸道的管控
部分研究资料表明,骨折患者在卧床期间极易出现坠积性肺炎问题,其对于患者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及时做好对于患者呼吸道问题的充分管控,定期引导患者进行排痰。在此过程中,若患者痰液较为黏稠难以排除,应及时使用相关设备辅助排痰,以便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积极做好对于每日饮水量的合理保障,以便促进痰液排出难度的降低。
(二)定期引导患者更换体位
在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为了充分降低深静脉血栓与压疮问题的发生几率,护理人员应定期引导患者进行体位的更换并对患者压迫部位进行合理按摩,以便促进血液循环。在这一问题上,通常情况下,建议患者每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者骶尾、足跟、肘部、肩部以及坐骨结节等压疮易发部位进行合理的按揉。在按揉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手法应当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损伤。若患者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破溃问题,应及时进行消毒并确保其通风,以便促进破溃部位的愈合。有研究指出,通过定期引导患者进行体位的更换并进行合理按揉,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合理优化并规避大量的风险因素。对于有足够经济条件的患者,应采用充气床垫进行护理,从而降低患者相关部位所受的压迫。
(三)科学制定患者膳食方案
在营养问题上,为了进一步帮助骨折患者实现身体健康的合理恢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并督促患者加以执行,继而确保患者可以通过每日膳食进一步实现对于身体所需营养物质的全面摄取,以期推动患者康复效果的优化。针对相关问题,护理人员应有效引导患者在康复期间实现对于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充分食用,继而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与此同时,建议患者践行清淡膳食原则,及时做好对于每日盐分和糖分等物质摄入量的合理控制,从而充分降低高血压与高血糖问题的发生几率。此外,为了提升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建议其有效实现对于钙质和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取,同时降低对于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做到最好不吃。此外,为了促进患者肠道蠕动功能的合理维系,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有效实现对于富含膳食纤维食材的食用,继而降低便秘问题的发生几率。部分研究表明,通过积极做好对于膳食方案的调整,有助于促进其康复速度的提升。
(四)培养患者个人卫生习惯
对于患者而言,在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利于帮助其实现对于大量并发症问题的充分规避预防,有利于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在具体做法方面,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做到饭后及时漱口,以期降低食物残渣在口腔中滋生细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卧床期间建议患者定期做好对于会阴部位的合理清洁,从而有效降低细菌滋生的几率。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身体进行擦洗,在患者排泄后,应及时对其私处进行合理清洁。此外,为了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问题的发生几率,应鼓励患者积极饮水。
(五)开展患者负性心态疏导
部分报道显示,由于受到骨折问题的影响,在康复期间,部分患者容易滋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负担,不利于患者康复效果的合理保障。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继而帮助患者实现对于心理负担的充分缓解。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护理人员应注意做好对于鼓励性语言的应用和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继而在护理期间做到与患者的合理沟通与交流。在此期间,通过结合其他患者的康复案例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信心的全面梳理,对其护理依从性与配合度的提升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服务中来,以便结合家庭情感支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推动患者康复效果的合理改进。
(六)落实患者肢体功能训练
大量护理经验表明,对于骨折患者而言,长期卧床往往容易导致其肢体肌肉出现萎缩问题,从而对患者康复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基于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卧床期间引导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继而帮助患者有效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在此期间,当患者使用石膏或支具对骨折部位进行制动时,应注意做好对于患者肢体周围血运情况的密切观测,从而降低局部缺血性坏死问题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对肢体进行被动与主动运动,从而帮助其实现对于肢体功能的合理保障。在具体实施期间,相关护理经验指出,由于骨折部位的关节可存在疼痛与僵硬等问题,因此,部分患者在康复阶段往往惧怕运动,从而不利于肢体康复训练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于康复锻炼内容进行合理制定调整,确保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的交替进行,以便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提升。
(七)做好护理健康知识宣教
为了全面推动骨折卧床患者护理综合水平的合理改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期间应及时做好对于护理健康知识的宣教与说明,从而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自身病情及康复要点,以便促进患者护理健康知识掌握水平与自护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健康的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通过相关工作的持续开展与落实,有助于帮助骨折患者更好地了解相应的健康知识,对于患者康复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在卧床期间,良好的护理服务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部位愈合速度的加快,对于患者预后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护理人员应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患者护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反思,从而全面促进护理工作的持续细化,继而为患者康复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广大护理工作者与骨折患者的共同努力,患者康复水平一定可以得到显著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