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安置房规划设计思考—以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面向未来的安置房规划设计思考—以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为例

韩强畴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城市住宅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对居住品质需求的提高,因此,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居住用房,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层面,注重传统地域文化、完善配套要求;单体户型平、立面设计层面,标准化设计、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规划设计;户型设计;立面设计

引言: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白云机场西片区,北至平石路,东至新花大道,西至106国道,总占地面积约45.32公顷,总建筑面积86.23万平方米,安置总户数为1568户。以此项目为例,根据该项目设计经验,总结面向未来的安置房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考。

1.规划设计层面

1.1时代性: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

根据2022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建设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基础,如何兼顾高速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创造高品质的生存空间,是当下城市面临的首要议题。面向未来的城市人居提出更高的品质、更多元的需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动态更新并不断升级,以适应各种变化。本项目面对居住产品升级趋势,安置区建设也对居住者的使用感受、功能需求的满足以及设计的多功能性、变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地域文化性: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

本项目安置居民对传统农村集体生活的回归意志较强烈,以在地文化文俗为缘,在新社区中延续市井的温情老生活,流连街巷间的烟火气息。延续“新社区老生活”,刻画乡愁记忆,增强村民归属感和幸福感,配套升级新生活5-15min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囊括居民生活方方面面。以组团社区内部生活型道路为载体,打造岭南特色街道界面和街道公共空间,植入在地文化业态;保持旧村庄特有宗族文化、华侨文化,以24节气为缘,在不同季节打造不同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醒狮、龙舟、市集等),吸引海内外同胞侨胞归故地。

 1663425132222微信图片_20220917223842

图1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规划功能布局

1.3完善社区公建配套需求

本项目组团社区核心布局居委级公服配套(医疗、教育、体育设施、居委会、物业管理、老年之家等),与超级邻里核心形成“区域级 、居委级”两级公服体系,构建“平时社区开放”与“紧急时社区封闭”的社区管理制度,保障居民安全健康的生活。

2.单体户型设计层面

2.1限额设计下的高质量、高品质要求

安置房是政府为保障征拆工程或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额定标准、限定价格的住房,一般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片区建设时序性强,规划系统性高。限额设计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前期规划户型设计的管控至关重要。因此,本项目提高户型使用率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节约成本、缩短周期、减少开模,提高效率和智能建造的有效策略手段。

2.2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

随着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促进建筑企业优化施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向机械化、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由于生产建设过程标准化,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响应建筑“双碳”目标,同时,装配式建筑也被视为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解决方案。

图2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户型模块标准化设计示意图1

本项目采用建筑标准化、模块化、BIM设计,满足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户型方正,采用合理的拼接方式,套型可根据需要随意拼接不同的栋型模块;套型组合迎合PC施工工艺,最大程度减少户型模板;优化组合方式,提高设计效率和施工进度,并且推广度极高;赋予设计多种可能性的同时,更能适应不同项目以及不同区域;实现安置房建设的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与工业化建设,既是提高建设质量、缩短项目工期、控制成本等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住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户型单元结构内多道横、纵墙拉齐,并贯通整个户型单元,减少平面的凹凸;不仅降低体形系数,提高整体刚度,提高抗震性能,还使得平面布局紧凑,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公摊面积。遵循“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装配式建筑转型发展之路将持续助力安置区的质量升级与更新迭代,推动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图3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户型模块标准化设计示意图2

2.3 BIM技术的应用

本项目通过标准化的设计体系和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契合工业化批量建造模式;运用BIM信息化技术,通过建立建装信息模型,进行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同时进行动态模拟构件拼装,减少现场安装时的冲突;应用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监控系统等进行信息化管理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利用BIM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进行全过程信息跟踪,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未来完善安置区住房体系赋能。

1663426848493

图4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BIM技术应用示意图

2.4户型的全生命周期设计

每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对户型的需求都会大不相同。单身的派对狂欢、新婚夫妻要过两人世界、添了小宝宝又需要婴儿房、二胎开放、三代同堂希望更多的房间。

全生命周期户型的标准化设计,提高了空间灵活性及开放性,最大程度上探索健康舒适居住建筑的适应性,满足社区内各年龄阶段人群的需求。本项目户型平面通过减少户内承重墙设置,户型内部隔墙布置具有多种可能性,迎合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相邻户型可合并,增添居住体验,核心筒面积小,户型实用率高,实现安置户数最大化。

图5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户型全生命周期设计示意图

3.户型立面设计方面

3.1地域性:延续地域文化特征

本项目结合古村落保护建筑文创特色街区建筑风貌,采用新中式的设计手法,特点为回归本土传统风格,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采用传统元素进行抽象简化和现代、简约的形式演绎,将安置区原有的烟火气和土气延续和升华,保留传统记忆,深度挖掘功能与形式的创新,提升社区品质。在结合平面功能方面,追求平面和立面语言逻辑的一致性,立面形象以满足基本功能合理为前提,尊重村民传统行为习惯和邻里关系,因地制宜,打造独具形象的安置住区。

3.2增强整体地块之间的可识别性

本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地块多,设计采用了新中式和新亚洲两种不同风格,通过冷暖色系的交替变化,增强片区整体地块之间的可识别性,在统一中求变化,凸显项目地块各自特色。在近人尺度方面,采用中国传统色调配立面色彩设计及组团入口门户标识,增强居住组团可识别性。

 新中式D:\郑一诺\0804 -小布-坪山首期安置区\1116 -安置房立面\第二版\新亚洲风格1.jpg新亚洲风格1

图6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立面设计示意图

3.3形式追随功能,统一中求变化

住宅市场已从Art Deco进化到立面公建化风潮,形体拉平、规整对称、立面三段式、横线条贯通等手法,几乎成了住宅立面设计标准套路。无论是横线条、竖线条或是立面轴线对称法则,确实都无法匹配现有户型形体关系。因此,我们提出户型功能优先,立面设计跳出传统现有框架。

本项目经过理性分析,采用对称的立面样式回应了规整平面,实现平面和立面语言逻辑的一致性得到了保证。利用现代材料,重新诠释传统精神内涵。立面构图主要强调线条的横向性,为了丰富建筑立面的风格肌理,局部以竖向线条为辅助,简洁大气,无过多的立面线脚装饰。

9

图7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立面分析图

4.结语

在国内的市场背景下,家庭生活方式的固化、人员构成的稳定性等,确实让住宅在规划设计及户型设计创新上阻力重重,个人认为在住宅设计中,建筑师有责任保持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延续。对于一名未来的建筑师来说,设计创作可能远远不能仅停留在空间层面,更应涵盖前期策划、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材料构造、技术实施、使用运维、后评价等多层次、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思维。面对住宅产品的迭代更新,住宅区规划设计需要以自主创新作为原动力,发挥科技创新为引领作用,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

[2]限定条件下,住宅设计的创新策略(8大方面)

[3]华阳国际-《保障房设计策略:创新、标准化、模块化,集成BIM、绿建、智能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