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5800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护理接受PICC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PICC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肿瘤患者护理工作可以开展PICC护理,提高护理效果,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治疗效果;并发症
肿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1]。因此,很有必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这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关键。PICC是我国现代化医疗技术的一种,目前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给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尤其是在输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与高渗药物方面[2]。为探讨肿瘤护理中PICC的护理价值,我院开展相关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女性、男性各27例、23例;年龄区间段43~79岁,平均数(54.37±3.59)岁;疾病类型:胃癌11例、乳腺癌10例、肠癌14例、淋巴癌15例。观察组女性、男性各28例、22例;年龄区间段44~81岁,平均数(55.57±3.42)岁;疾病类型:胃癌12例、乳腺癌11例、肠癌15例、淋巴癌12例。两组资料比较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值得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加强选择合适的置管长度,记录置管时间,观察静脉走向,及时更换输液接头。观察组及时PICC置管,方法如下:第一,置管时护理人员应选择贵要静脉,如有必要再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因为与其他静脉比较贵要静脉在静脉瓣上很少,让患者保持躯体与手臂垂直,这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第二,对插管的长度进行测量,确保上肢两侧插管长度在(41.02±3.16)之间;左右两侧为(37.41±3.69)cm之间,且确保测量期间患者的外长手臂在90°左右,以此为基础按照静脉走向逐步往下测量。第三,穿刺操作时护理人员应从插管鞘,进针角度大约控制在16°~30°,密切观察是否存在回血的情况,发现回血时应在少许进针后送鞘,穿刺成功后将导管从插管鞘中取出,基于测量的长度将其放置在中心静脉处,最后撤出导丝与插管鞘,将肝素帽连接后封管并消毒,固定导管可以借助透明胶膜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评估标准为[3]:无效:穿刺不成功,发生并发症。有效:一次穿刺成功率不成功或需要二次穿刺,有并发症发生。显效:一次穿刺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分析本次研究相关资料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表示为n(%)、(±s)。以P<0.0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 |||||
组别 | 例数 | 无效 | 有效 | 显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50 | 7(14.00) | 16(32.00) | 27(54.00) | 43(86.00) |
观察组 | 50 | 0(0.00) | 13(26.00) | 37(74.00) | 50(100.00) |
2值 | - | 7.527 | 0.437 | 4.340 | 7.527 |
P值 | - | 0.007 | 0.509 | 0.037 | 0.007 |
2.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 |||||
组别 | 例数 | 静脉炎 | 皮肤过敏 | 管腔反血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50 | 4(8.00) | 2(4.00) | 4(8.00) | 10(20.00) |
观察组 | 50 | 1(2.00) | 1(2.00) | 0(0.00) | 2(4.00) |
2值 | - | 1.895 | 0.344 | 4.167 | 6.061 |
P值 | - | 0.169 | 0.558 | 0.041 | 0.014 |
3讨论
PICC指的是通过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患者静脉通路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且主要穿刺点为外周静脉,血管的选择性多,因而创伤很小[4]。加之很少出现感染的情况,护理工作的开展比较便利。PICC适应症主要突出表现为几点:静脉输液的时间长且静脉输液难度较大者;输液速度大约在300~500mL/h之间,必须应用PICC方法;持续静脉给药且以完全肠道外营养为主。
护理人员开展PICC护理工作中应把握几个关键的要点:一是科学选择外周静脉;二是测量导管的长度,选择合理的体位,科学设定导管插入深度;三是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并严格按照无菌在穿刺针内缓慢送入导管;四是在导管进入10~15cm后可以退出穿刺针;送入导管后及时固定,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封管。此外,护理工作开展时需要注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及时更换并处理材料,降低局部感染
[5];同时,降低频繁穿刺或置管,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PICC的应用价值。
综上可知,肿瘤护理工作中PICC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便利,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吕建荣,东雪莹.浅析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64-265.
[2]姚志英,汪璐.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4781-4782.
[3]李佳欣.PICC在肿瘤护理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31):159-161.
[4]江水花.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2):245-248.
[5]曲晓瑜,王芳.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5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