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926197607250317 (身份证号码)
摘要:体育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量十分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中存在较多不足。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期为整体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素养;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创新,但体育教学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对现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体育素养的内涵
第一,身心健康拓展的培训;第二,身体素质拓展的培训;第三,创新素质拓展的培训;第四,社会素质拓展的培训。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学氛围,或者进行一些相关教学的方法,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互相配合,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安排和设计,能更好地确保体育课堂具有挑战意义,凭借着团队协作能力来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1]。
二、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学生的自身发展尚未完全,所以教师科学合理的监督和指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不断优化小学体育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的工作能力,不仅可以为小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心理历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减少负面心理的产生。
(二)加大体育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热情
素质教育能够大幅度提高小学体育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快速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素质拓展训练具有更多的新颖活动内容,更有影响力的新事物,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大大地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1]。素质拓展训练与以往的传统教育训练截然不同,新奇、有趣的活动能够使小学体育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们有加入其中的欲望,素质拓展训练同样也具有传统的比赛的规则和要求。
(三)有利于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虽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但在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他学科通常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活动,而体育课程除特殊天气外,大都在室外组织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接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间由于交流较少而造成隔阂,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形成[2]。而优化小学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自身对体育课堂不够重视
首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就对体育知识缺乏正确的认知,与其他学科相比,投入的精力较少,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包括很多家长以及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持忽视态度,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堂就是为了对学生紧张的课业进行放松,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甚至觉得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得到完整的锻炼,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技能训练,体育的核心素养也没有彰显出来,致使很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素质,造成协调能力不够,合作意识薄弱以及体质较差,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教学观念传统落后
首先,教师没有摆脱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教学观念比较陈旧简单,体育技能的提升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成了主体。教师没有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变革要求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惯性和思维局限。有的教师还未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创新上的投入时间较少,教学行为仍然比较单一和呆板,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简单说教,体育教学策略和手段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4],直线下降。其次,教师缺乏自主探究的意愿,没有主动打破教学常规,出现了安于现状的问题,自身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最后,有的教师忽略了自我提升和自我学习,知识技能和知识储备难以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践行[5]。教师不够重视信息技术,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和效果停滞不前。
(三)教学模式单一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比较单一,在一些体育技巧和体育技能的教授上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就导致其很难全面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一来浪费教学时间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正确认知。
(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落后
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和体育设施。只有保证了配套体育设施齐全,场地安全才能保证体育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经费的限制,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较少,设施配套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体育需求。受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无法体验到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学生兴趣不足
小学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有好奇心强、自觉性差、爱玩、耐心差、理解能力不足等,因为小学生不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此往往不会在体育课程方面投入足够的兴趣,再加上体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5]。一方面,爱好体育的学生,会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一来忽视了教师所教授的体育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太过于爱好体育的学生,觉得体育课程既学习不到知识,又不能提起兴趣,反倒是不再参加体育教学活动。基于此,体育课程不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感。
四、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维,重视体育教学
只有学校的体育教学得到充分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得以提升。新教育背景下,既要求学生要保证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又强调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确保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必要的体育项目,以此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或接触更多的体育运动。为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体育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支持;(2)引进更多专业的教学人才,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特征,合理安排体育课程;(3)开发更多形式的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和品质教学,全方位的管理整体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体育参与情况,加强对课外活动和课间操的全面管理,分析学生的考勤,以班级为单位构建数据库系统,跟踪每一个班级的数据库,输出学生的成绩,进而制定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扫清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障碍,结合实践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好的凸显学科教学的本质和真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利用能力非常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结合课堂教学进程以及学习条件调整教学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蹲距式起跑时,有的小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较为片面,因此存在消极情绪。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简单的慢放视频,然后进行技术性的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直观的了解蹲距式起跑,充分分析这一动作的目的,进而对相关的动作概念以及表象有一个稳定的认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对策,实现事半功倍。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跟上体育教师的步伐,在对学习重难点进行研究时积极掌握不同的动作要领,阶段性学习质量和效果能够得到保障,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逐步形成基本动作技能[6]。
(三)新的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
要想素质拓展的训练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适当研发一些新的体育课程,让课程素质拓展的训练达到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育中,更要对小学体育老师的体能和水平提出要求,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都要让学生的素质拓展的训练得到有效的指导。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让学生得到一些简单的知识介绍,对于体育教育方面的知识却很少,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忽视。为让学生们提起学习兴趣,教师要重新规划、重新设计小学的体育课堂,要把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体育运动精神相结合,进行更有效的发展和开发,不断地提升体育的竞技精神,更要配合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发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合理开展竞争性活动,培育学生的拼搏精神
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教师需要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同时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朝着目标不断努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竞争性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拼搏的动力。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配合,进行背对背夹球的比赛,最后比较在规定时间里哪个小队夹球数量最多。在这一活动的初期,小队的成员往往还没有找到规律,默契程度也有待提升,在进行一两回合的磨合之后,学生就逐渐找到窍门,从而一起努力去达成目标。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学生能够真正达到突破自我的状态,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形成拼搏精神。
(五)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只有配备完善的体育器材,才能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首先,体育设备不齐全,就意味着体育教师只能开展有限的几类体育项目教学,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而学生可选择的体育器材少,不利于挖掘其潜在的运动才能。其次,体育器材的质量是否过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安全。不少体育课程都是需要借助体育器材才能完成,例如单双杠,如果器材的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而小学生在自我保护方面能力欠缺,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受伤[7]。再者,体育器材是否完整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尚待开发,喜欢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如果由于体育器材的限制,学生只能参与一两项体育运动,久而久之会感到厌烦,丧失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配备完善的体育设施,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六)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爱好和追求,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的大脑时刻处在兴奋好奇的状态,这样更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践行创新实践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6]。其一,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采用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开始便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一开始便产生求知欲,让其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够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做铺垫。在导入课堂时,无论是从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是开展活动的手段,教师都需要根据体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教学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7]。其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在课堂刚开始就讲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自然而然就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然后引出关键词,让学生能够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相互连贯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七)丰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
未来社会建设需要的是全方位人才,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将会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素养,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斗志,并懂得如何利用团队的力量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如足球、篮球、团体羽毛球等活动[8]。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团体羽毛球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羽毛球水平和男女搭配原则,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队员轮流击球,每人只能击一球,如果出现连续击球则判定本组失1分;每局7分,率先输掉7分的队伍被淘汰,换另一队上场,以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了赢得比赛,每个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发表意见、献计策,并且通力合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素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开展形体多样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积极引导团队合作,提升学生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需要找到可以充分体现合作性的课程训练任务,让团队成员密切合作,通过合作解决难题,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在进行乒乓球训练时,教师可改变传统的训练形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训练小组,小组的一个成员站在指定的区域将乒乓球打入另一个站在指定区域内的学生手中的篮子里,然后另外一名学生需要将篮子里的乒乓球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击球的学生,最后通过比较进球数的多少来确定哪一组获胜。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充分配合,任何配合上的不默契都会导致本小组在竞争中落后。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经验和感悟,在确保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个科目,对于学生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小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要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推动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军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与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1):170-171.
[2]孙超.小学体育创新实践教学研究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7):209-211.
[3]杨伟.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素养[J].新课程,2022(28):70-71.
[4]张仁文.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体育风尚,2022(06):89-91.
[5]李云鑫.探讨素质拓展训练如何有效融入小学体育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2(05):55-57.
[6]何家欣.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相关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94.
[7]李云佳.探究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119.
[8]周成兰.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2019(2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