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杨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5

摘要:面对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迫切需要突破以往的局限和瓶颈,以适应和回应时代的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中去理解与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置于“大思政”的背景之下,形成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主旨的“大思政”的教育理念与氛围。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整体

中央对我们各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过种种殷切期盼,指出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坚守好自己的一方阵地,同时巩固建设好相关的思想文化阵地,于此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留心多积累,善于运用各类素材。积极建立健全起有效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协同机制,以此来加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各类思想问题,有效到位地予以纾解,是极其必要的。

一、建设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学生毫不例外地讲,是具有社会性的,他们也是社会关系中的成员与一份子。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交流频繁而富于变化,学生会不停地产生思考与疑问。这是没有任何定律可循的,这也是在思政的教育中无法忽略和漠视的。那么这种学生时时而发的思索与困惑,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予以正视。否则,就会出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中出现脱节现象,使思政课的教育与教学流于表面,而难以入心入脑。

人才培养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对标国家需求、战略格局、基本目标等等方面。由此,思政教育一定要在高校密切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内涵与深度。思政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战略目标做好宣传普及与理论阐释。同时,在思政课堂之外、在校园内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在此积极找寻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的方向、总结符合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的规律、储备满足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各类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自身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与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而找准发挥自身优势与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构建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内在动力机制。

以高职院校为例,真正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价值追求,也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主旨,既要解决好怎样培养人,更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完成这一目标,不仅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思政课的课堂与教学中,也要更好地贯穿体现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与维度中。

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中,由于受不同的学科划分、工作中的不同职能职责等条件所局限,导致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准确有效,及时到位。这具体体现在:

首先,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的理论引领与导向的辐射力不足。这主要由于:一方面,在思政教学中的单一供给,表现为忽视或者漠视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与平衡。而偏好生动性、趣味性又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与困惑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呈现出各种具体的表象,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时空有限之间的矛盾,是思政教学中的又一个瓶颈。相对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而我们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略显僵化,如何打破教学供给单一与学生需求多样之间的失衡,如何着眼于新时代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大格局,有效突破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思政教育培养过程中局限性、碎片化等问题的凸显。

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讲解、抽象的论证、冗长而乏味的说教,只有使其变成可触、可摸、可感、可行的具体教学活动,才能正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在新时代,要求我们将对学生的培养置于立德树人的视域之下,契合新时代对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协同育人,这不但是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更是要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思路,要有大的格局与观念。

这就需要调动起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实现协同育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学习、部门、环境等多元协作起来,并形成一套符合本校“校情”的运行机制。建设起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格局。

二、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1]。”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方向,积极探索我们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找好发力和找好着力点。

首先,以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来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中的师生互动空间,藉此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的相关的教育教学一系列活动,要努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挖掘出深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的引领、精神的引领。同时,要充分发掘课堂中蕴含各种积极因素。在立德树人目标指引下,构建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等等的拓展课堂,创立各种主课堂+式的教学模式,来破解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要不断升华教学主题与效果。比如,在实践教学方面,将主课堂授课与多维时空授课方式相结合,开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等环节。总之,要努力突破既有的教学中刻板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革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变变课堂教学的单向活动为双向活动,甚至为多边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切教育在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要在思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通过师生互动合力来整合出更出色的思政因素,办好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课桌走向讲台,实现从“要我听”向“我要讲”的转变,真正思政课教育产生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助力。

其次,积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学科的良性互动交融,整合育人成效。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化,这虽然有其道理与深入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是也造成了和学科之间的疏离与隔阂,各任课教师之间相互不学习、互相不沟通,学科之间教育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共同进步与提升,这些都破坏了培养人才目标的方向上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导致教育教学目标分散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起大思政育人理念,协同挖透各类课程本身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题材,促进学科间良性的互动与裨益,形成良好的氛围与明确而有效率的目标。

我们要实现马克思所讲“人的自由发展”[2],就要充分重视教育活动的作用。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是作为“类”而存在的,由此可见,在社会意义的层面上,人的全面发展就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全人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的解放与自由。

汲取有益部分进而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充分体现出教材、课堂上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能“成材”又能“成人”,从而成为扛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克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