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 康复科 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重点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毫针联合腹针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研究者为我院收诊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120例,分组方法根据收诊先后次序分组,即:应用组和对比组,每组各60例。对比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纯腹针治疗,而应用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毫针+腹针,分别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应用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6.67%远远高于对比组88.33%(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互比差异微小(P>0
.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腹针和毫针联合治疗后不仅疗效佳,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毫针;腹针;腰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主要特征为剧烈疼痛,为此对其治疗的重点为镇痛[1]。在临床诊疗当中,只有少部分患者才能得到手术治疗,其余大部分患者只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来缓解痛疼、治疗疾病。临床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为针灸,具有高效、快速、简单易行的优势,得到众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疗效,特将毫针+腹针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中以来,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特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表1)
表1分别比较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 应用组 | 对比组 | P |
例数(n) | 60 | 60 | >0.05 |
男性/女性(例) | 27/23 | 25/25 | >0.05 |
年龄(岁) | 33至72 | 33至73 | >0.05 |
平均年龄(x±S,岁) | 51.5±3.5 | 51.3±3.6 | >0.05 |
病程(年) | 0.5至8 | 0.5至8 | >0.05 |
平均病程(x±S,年) | 4.87±0.56 | 4.89±0.62 | >0.05 |
L3-L4/L4-L5/L5-S1(例) | 13/32/5 | 12/31/7 | >0.05 |
注: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涉及数据互比差异微小(P>0.05),可比。
1.2符合指标
(1)两组患者均在我院经过MRI或者CT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症诊断疗效》[2]中的诊断标准;(2)病灶L3-S1;(3)两组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4)并剔除所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疾病。
1.3方法
单纯腹针:穴位为水分、气海、关元,随症加减:①坐骨神经痛,另外加患侧外陵、气旁(健侧气海旁)、下风湿下点(患侧石门穴旁)、下风湿点(患侧气海旁);②腰痛为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操作:水分、气海及关元均深刺(35mm左右),其余穴位深度为25mm左右,应用手法:补多泻少(轻慢提插)不捻转,时间:留针30min,次数:1次/d,10d=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5d。共治疗2个疗程。
毫针治疗:穴位为双侧腰夹脊穴(病变部位),阿是穴、腰阳关、昆仑、环跳。
操作:选用一次性针灸针(0.40mm×40mm)在腰夹脊穴刺入,深度25mm,行强刺激提插,得气后捻转滞针(单方向),根据辩证位置针刺配穴,时间:留针30min。次数:1次/d,10d=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5d。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判定
将治疗疗效分为4个等级,其一,治愈: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腰椎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且腰部活动正常,腿抬高角度>80°;其二,显效效为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腰椎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基本消失,腿抬高>70°;其三,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其四,无效为腰椎各种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皮下淤血,针刺感觉、晕针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展开详细分析,数量数据采用(%)体现,x2互比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别比较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有效率
应用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6.67%远远高于对比组88.33%(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分别比较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有效率(n,%)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比组 | 60 | 10(16.67) | 26(43.33) | 17(18.33) | 7(11.67) | 53(88.33) |
应用组 | 60 | 30(50.0) | 21(35.0) | 7(11.67) | 2(3.33) | 58(96.67) |
x2 | - | - | - | - | - | 9.764 |
P | - | - | - | - | - | <0.05 |
2.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应用组1例晕针,3例针刺感觉,2例皮下淤血,共计6例(10.0%)与对比组应用组1例晕针,2例针刺感觉,2例皮下淤血,共计5例(8.33%),x2=0.142,差异微小(P>0.05)。
3讨论
中医学中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划入“腰痛”、“腰腿痛”、“痹症”的范畴内,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其中通则不痛的治疗主要采取散寒止痛、理气止痛、活血止痛、通经止痛、养血止痛,而针刺具镇痛的疗效,主要通过刺激痛觉调制系统,控制中枢痛觉信息的感受和传递。腹针通过刺激腹部各个穴位,使其调节脏腑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将其应用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水分则促进吸收水肿,气海和关元则具有补肾活血,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气旁、外陵则具有疏通下肢经气,四满补肾气,此外腹部各个穴位和腹部神经在同一节段,腹针针刺后具有标本兼顾,镇痛佳,疗效可靠。应用组再联合毫针,通过滞针和捻转手法,具有松解紧张的韧带、痉挛,促使椎间盘关节在放松的状态,缓解内部压力
[3]。夹脊穴是脊神经,针刺该穴位具有调整经络气血的目的,通过各个手法的应用可以刺激和改善脊神经周围微循环,减轻对脊神经的刺激。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应用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P<0.05),但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互比差异微小(P>0.05),足可以说明:腹针联合毫针疗效佳、安全性高。
总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腹针和毫针联合治疗后不仅疗效佳,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单兴凯.腹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18):2853-2855.
[2]林安,梁超.毫针联合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09):16-20.
[3]韩玉.腹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