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号码 441322199012190816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普及,为市政道路建设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可能性,也促进着市政道路给排水向着更具弹性的方向发展。应采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力求最大程度提高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基于此,本文对海绵城市概述以及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环境以及周边居住环境。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市政道路排水工作量加大,所以,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保障交通和排水系统共同发展,降低排水工作压力。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能够具有实用性、持续性,能够促进市政道路对排水系统的管理,从而加快城市的快速发展。
1海绵城市概述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应用现状。海绵城市是指将城市建设的像海绵一样,该理念成功打破了传统市政道路设计规划的固有思维模式,不再只是单单将雨水排入下水道中,而是采取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实现给排水工程的吸水、储水等功能。例如,当在雨水量较大时,可通过吸水功能来降低雨水径流量,防止城市内涝;当雨水量较小时,可将水再释放出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调节水循环的目的,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近几年也才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来,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特别是对于海绵城市实际建设过程中使用的绿色植被的种类以及种类如何应用蓄水和净水效果的方面还处于空白,与此同时,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缺乏严格的标准。因此,针对该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索研究。
(2)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素。海绵城市建设共有六大要素,即“渗、蓄、滞、净、用、排”。海绵城市中“渗”的理念就是通过采用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等方式,代替传统城市道路以硬面铺装为主的方式,进而提升雨水的渗透率;“蓄”的含义是指做好雨水的蓄积,可通过安装蓄水模块、地下蓄水池等方式来提升蓄水能力;“滞”的理念就是通过植草沟、水塘等方式,来改变地形地貌条件,进而减少雨水径流量;“净”的理念就是对储存的雨水进行净化再利用,净化的方式主要有土壤净化、人工湿地及生物净化等;“用”的理念是要强化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排”的理念是做好排水规划,主要结合城市的竖向规划来实现,充分结合城市的天然湿地来综合考虑排水规划与海绵城市设计,减少内涝的发生。
2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措施
2.1增强设计意识
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对市政道路给排水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其设计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能够不断增强设计意识,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设计方法,在充分明确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工作。此外,相关主管部门也应着重宣传海绵城市理念,使得该理念能够在市政规划领域拥有广泛的受众,让相关从业人员能够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并予以落实。在此基础上,相关单位也应强化设计技术培训,面向设计人员讲授海绵城市理念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技术手段、设计原则等,为市政道路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设计人员。对于相关从业人员而言,也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分析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2.2附属设施的设计要点
附属设施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包括路肩边沟、路缘石等方面。针对路缘石设计而言,其主要包括立缘石和平缘石两种类型。平缘石同周边地表高度需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积水问题,促使雨水在经过径流之后快速导入雨水口或绿化带等;立缘石设计的高度则需要比周围地表稍微高一些,保证雨水可以汇集到雨水口中。在立缘石设置期间,可以采取豁口或者打孔等处理措施来保证雨水可以快速导流到所设置的绿化带当中。针对路肩边沟设计而言,要合理使用混凝土材料。当下国内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的路肩边沟所用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美观性不足,并且容易出现严重的堵塞问题,也不具备净化雨水的功能。如果可以有效地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那么可以采取植草沟方式来设计路肩边沟,在保证高效收集雨水的同时对它们进行输送、净化以及排放处理。此外,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机结合排水设计和绿地工程,力求可以充分发挥排水系统的路面径流分流作用,可以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来进一步提升路面的排水效率。
2.3人行道及停车场设计
传统的城市道路人行道及停车场的施工,采用的材料都是透水性较差或者非透水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在雨季会造成路面湿滑的现象,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而且非常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设计的人行道及停车场,采用的施工原料都是透水性较强的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即便遇到强降水,雨水也能大部分透过面层渗入到地层中,从而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
在人行道及停车场的面层设计中,采用透水性较强的无砂混凝土可以加快雨水的渗透速度,调节市区的气候,改善城市的环境。在离道路较远的停车场上,雨水渗透后可以进一步补充城市地下水位,而在离道路结构比较近的人行道基础部位为渗水性较差的材料,通过面层渗下来的雨水则需要通过专门的渗透管进行收集统一排入路外的“海绵体”,从而有效的阻断污水渗入路基造成道路结构伤害。
2.4完善设计体系
海绵城市理念追求不同工程要素的协调、平衡,因此在设计时就需要建立起宏观的体系,以此细化各部分设计内容。具体来看,设计人员在开始设计前就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设计的预期目标,并以此确定各项设计参数,为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在设计工作中也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工作开展的智能化,减轻人工作业的负担。譬如,通过计算机终端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条件的影响,并分析各模块设计的可行性,为技术人员提供指导意见。
人行道给排水设计。人行道的设计是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部分,通常,人行道人流量较大,其道路安全性直接影响行人的出行安全。以往的人行道给排水设中,更注重人行道的承载能力,而对雨季道路使用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在设计中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人行道路面渗水性差、积水现象频频发生,不利于行人的安全通行,还阻碍城市正常运转。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人行道给排水设计中,充分将道路承载力、路面稳定性与安全性综合考虑进去,在设计时,合理选择渗透技术,可选择透水砖、碎石、鹅卵石以及各种砖石及混凝土铸成人行道,并结合实际路况,结合环境因素,例如路面的温湿度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保证给排水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行人和车辆通行密度的日益加大,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符合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诸多便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工作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有利于显著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放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有力支撑。当下,设计人员应积极将海绵城市元素落实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将该理念深度融合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去,加强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保证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敏洁.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低碳世界,2021,11(12):87-88.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1.12.038.
[2]李静瑶.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2):157-158.DOI:10.13655/j.cnki.ibci.2021.12.064.
[3]张金振.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探究[J].居舍,2021(32):105-107.